【本報訊】自殺、虐兒、虐偶、失業,天水圍區不斷上演家庭悲劇,由於欠缺社區設施又遠離市區,令這開發了十多年的新市鎮,猶如被遺忘的社區,但有學者指,天水圍擁有不少優點,濕地公園、古迹文化可供發展旅遊業,加上勞動人口年輕等,這被視為黑暗絕望之地,仍可望到一絲曙光。 記者:劉浩駿、鄧秋英
天水圍三人集體自殺案發生後,區內居民昨紛紛致電電台節目大吐苦水。葉先生直指區內欠缺社區中心及康樂設施:「呢度咩都冇,人又少,離市區又遠,唔悶都幾難!」林先生埋怨區內職位空缺少,不少人要當小販,但又遭食環署趕盡殺絕,「政府究竟想點?」住私人屋苑嘉湖山莊的楊小姐亦指公眾對天水圍不公平,女兒經常叫她搬走,連「電台主持都踩天水圍,(擔心)影響小朋友,驚唔知人點睇佢。」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說,政府對天水圍欠缺長遠規劃,面對人口急速增長,無論康樂、醫療配套設施均未能配合;加上天水圍北區九成為公屋,除低收入人士外,不少入住的人均為恩恤上樓人士,「好多都係精神病康復者、被虐婦女等,政府無支援,社會問題又點會唔出現。」
虐兒虐偶嚴重
社署05年資料顯示,天水圍所屬的元朗區虐待配偶及虐兒個案屬全港最高,而今年至5月止,元朗區領綜援個案達到3萬個,僅次於荃灣葵青、黃大仙及九龍城區。統計處資料亦指,04年元朗區家庭入息中位數只有13,000元,18區中排尾二。
中大精神科學系李誠教授稱,集體自殺與小社區有密切關係,天水圍正是這類型的高危社區,估計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謝永齡則指,當局在區內提供「散彈槍」式支援服務,由於並不集中,難以解決問題。
曾在天水圍任社工多年的文化評論員邵家臻說,自04年倫常慘案發生後,他與區內居民出版「在天水圍居住的100個理由」一書,希望能振奮人心,他慨歎:「其實天水圍嘅自然環境好,天空廣闊,最衰係政府嘅社區設施不足。」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黃洪呼籲居民應積極面對絕境。他說區內欠缺經濟活動,令天水圍持續積弱:「區內無工返,出去做嘢車錢太昂貴,你叫佢哋點算好!」他說政府其實可利用新開放的濕地公園以及鄰區古迹發展旅遊業,加上區內人口尚算年輕,給予交通津貼,便可讓他們成為一股新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