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地帶:煎煮中藥九大注意事項

健康地帶:煎煮中藥九大注意事項

中藥經用水煎煮後為煎劑,為中國傳統最常用的一種製藥法。煎煮方法是否合適與治療效果有密切關係。煎煮中藥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煎藥器皿以砂鍋為最好,搪瓷及玻璃燒鍋或不銹鋼鍋也可,切勿用鋁鍋、銅鍋、鐵鍋、銀鍋等以免金屬與藥物發生反應,影響療效或不良反應。
2.煎藥前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時,用水量以淹沒藥物或稍高為度。每劑藥一般煎一至二次,補藥也可煎三次,每次煎成藥汁一飯碗,大約250至300毫升。
3.煎藥前,切勿用水洗淨,因藥性可能降低,另一些粉狀及細粒或輕浮藥物易流失,降低藥性。
4.煎藥火候有武(大)火與文(小)火。表證藥或其他有氣味芳香的藥,適宜用武火燒開後再用文火略煮片刻即可,以防揮發性有效成份因此喪失。
5.「先煎」即先煎沸10至20分鐘再加入其他藥物同煎,如礦物、貝殼類藥物。
6.「後下」有一些藥物因久煎後有效成份因而喪失,如薄荷、藿香、砂仁等,即要其他藥物煎好時加入煎3至5分鐘即可。
7.「包煎」當一些細小、粉末體輕茸毛狀易浮於液面,或使藥液黏稠易起焦或飲入對咽喉有刺激類中藥用紗布包起再煎叫「包煎」。
8.「另燉」、「另煲」、「另煎」指一些名貴藥物如人參、鹿茸當充份利用,防止與其他藥物同煎降低或減少藥效時應單味放入容器內隔水燉或煲、煎後再與其他湯藥同飲。
9.「烊化」用於一些屬有膠質狀易與其他中藥黏附一起而減少藥效,將煎好的藥液裏攪拌使烊化後再飲。
撰文:卓健中醫醫療中心饒致中
逢周二及周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