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風景線:台灣認同愈來愈淡

台灣風景線:台灣認同愈來愈淡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世界盃足球賽打得如火如荼,各國球迷瘋狂助陣,令台灣人民艷羨不已。其實,像塞爾維亞及黑山合組的球隊,因黑山最近剛獨立,以後將成為絕響,但毫不影響兩國人團結的加油聲。科特廸瓦人民也不管平日的族群分裂,瘋狂地為國家隊加油,好像他們一向是很團結的國家一樣。台灣如果也進入大賽,將可彌平分裂的本省族群和外省族群,使人民產生「命運共同體」的覺悟。

可惜,台灣除了棒球還可以在國際上一爭短長,其他都不甚了了。每次台灣棒球出戰他國,全國不分族群,都一起看球、一起加油。那感覺真幸福,即使球賽過後又你死我活。是嚴重的認同分裂(一部份人認同中國,另一部份人認同台灣),壓抑了台灣人民的愛國心。

國家認同微弱

美國芝加哥大學上周公布對三十四個民主國家所做的愛國心調查,美國第一名,其次是委內瑞拉。除了菲律賓位列第七外,三個亞洲國家都名列後段,台灣第二十八名,日本第十八,韓國第三十一。分析認為美國因是唯一超強,人民愛國心很重,對自己的國家感到光榮。台灣的認同危機使人民在歸屬感上惶惑迷亂,愛國心自然受到壓抑,也對國家很少光榮感。
此外,另一項調查顯示,台灣人最羨慕的國家第一是美國,第二是日本,第三是中國。羨慕中國竟超過英、德、法等歐洲先進國家,與以前多年的調查改變極大,顯示台灣人民對中國大有好感。這種感情的變化,也加速撕裂台灣的國家認同。
世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有很清楚的主權定位,國家的肉身呈現和心靈表演,都與人民的自我大致貼合,沒有精神分裂的政治。台灣卻有相當一部份人民「意欲成為他者」,亦即對於認同的模擬慾望,促使他們將自己融入他者的意向、形影和符號,將自己反轉為他者。他們把自己當中國人的想像,迫使自己在台灣成為他者。

欠缺本土特質

畢竟血緣來自中國,加以對宗譜的確認,驕傲地把自己定位為中國人(連戰說:感謝上天,我是純種的中國人),文化學者稱之為以陽具的方式回歸精神老家,是場曠古的招魂祭,也是文化戀物癖。要這些愛中國的人誠實地向芝加哥大學承認愛台灣(最多是「也」愛台灣),無異緣木求魚。
認同台灣本土的另一部份人,則在政治亂象和認同分歧的道路上疲憊麻木,既反對國民黨從中國帶來的國號、國旗、國歌等含有內部殖民意含的政治符號,又在中國壓力下,無法創造自己的台灣政治及文化符號,使台灣像個身穿中國旗袍,氣質卻很「台」的媽媽,令這些人信仰斷裂,沒有心情表達愛台灣,因為去愛被迫穿旗袍的台灣,有一種被中國佔到便宜的感覺。這種失去自我的痛,會壓抑應有的愛,而變得憤世嫉俗。

新生代更現實

最近,在網路上流傳一篇年輕人寫的文章,名為〈都是鄭成功害的啦〉。文章先介紹台灣與荷蘭的差異,包括荷蘭人口是台灣的四分三,土地面積是台灣的四分五,國民所得是台灣的兩倍,令人流口水的社會福利,悠閒的社會生活,基本廉潔有能的政治,三十六天的年假,人民會講四種語言,九成荷蘭人覺得自己很幸福,八成六覺得自己很健康……文章結語是:「他×的,鄭成功幹嘛要趕走荷蘭人啊!害我工作這麼累……實在太生氣了!」
這篇文章說明了台灣新生代的認同更淡泊,更現實。好事還是壞事?現在還不知道,但對中國而言是好事,因為台灣人的台灣認同愈淡,愈有機會接受中國的一中觀點。這是中國近年來對台灣問題氣定神閒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