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嘉雯報道】首間成功申請轉為直資學校的私校新法書院,將於2012年停止辦學,校方解釋主因是校園空間不足,無法提供優質教育,惟現時在校的學生可在該校完成預科課程。有教育界人士指,直資學校數量不斷膨脹,競爭激烈,加上快將實施高中新學制,同類的高中學校收生來源成疑,擔心出現骨牌效應,呼籲政府全面檢討直資的規劃。
免書簿費惹非議
新法書院早年為私立學校,全盛時期有四所分校,現時只剩何文田文福道分校,近年轉為直資,以收取高中學生為主,中四至中七共有26班,中一至中三有九班。該校早前曾多次在報章刊登廣告,宣傳免收教科書、習作簿、校服等費用,引來教育界非議,其後更實行免學費吸引學生;又捐出100萬元與中大合作舉行領袖培訓計劃,但始終逃不過停辦的命運。有校內教師承認該校近年收生並不理想。
該校校長黃廣威說,學校近年進行多項維修工程,但始終空間有限,「我哋冇得再擴張,𠵱家咁多千禧校舍,我哋好難同人哋比。」在該校任教了25年的黃廣威直言對學校很有感情,有不少美好回憶,但認為是適當時候停辦。
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現時人口下降,直資學校收生不易,「就算係轉型都唔係咁容易,始終學生人口下降係大趨勢。」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對於該校結束感到可惜,批評現時直資學校數量不斷膨脹,「完全係冇節制,啲傳統名校一間轉一間,汰弱留強,令到啲學校好難生存,政府要認真檢討係咪容許直資學校無限制咁發展。」
少了一次公開試
何漢權又稱,2012年轉為新高中學制後,學生少了一次公開試,變相減少了轉校的機率,依賴高中收生的高中學院面臨極大的收生危機,「呢啲學校好多都有歷史貢獻,𠵱家人口下降,教統局應該整體作出規劃,同埋向學校提供援助。」
隨着適齡人口減少,中學已掀起「自殺潮」,除新法外,由天主教香港教區開辦、位於灣仔的聖瑪加利書院也將在明年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