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街道起伏不平,建築物建於行人道上,在馬路旁有柱子撐着,彷彿成為一個簷篷頂,走路時可擋雨,甚方便,香港還有這般舊式建築的,都在上海街。
每截行人道,就由地下商舖自行負責鋪設,於是人人設計不同,各有差異。你喜用磚,我想鋪瓦,有些店舖需要下貨,於是便把面前的行人路鋪成斜坡,方便車輛進出。因此在台北街頭走路,彷似陸上滑浪,高低起伏。要是跟漂亮美眉聊天,一不留神就會倒地出洋相,當然也增加你英雄救美扶着女生的機會。
這種事情擾人不方便,在香港的話,早就會把它統一,全部剷平,只是這也是我喜歡台北的一種感覺。那是一種糜爛,一種每店舖都有各自空間,每截路都有自己個性的糜爛。它不方便、擾人,沒有甚麼好處。每個人的各自空間,彷彿是缺陷,才是真正人生。我們在道上走,就要容許每間店舖有自己的風格。
現在全球正追求彼此一體,可是在一體化之餘,就缺乏了各自特色。在台北走路,我能重拾那種糜爛。後悔在見到馬英九市長時,沒有叫他重開西門町的賓果遊戲及鋼管舞。在我唸書時,台北彷如一片歌舞伎町煙花地。今天唯一保留下來的,就只有那高低凹凸,顏色不同的行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