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童一問創兒童會

街童一問創兒童會

「官呀,那天我在街上擦皮鞋,擦呀擦的,突然把我抓來了,說我是無業流浪;官呀,為甚麼我是無業流浪呢?」1935年,香港經濟蕭條,不少貧童孭着擦鞋箱替人擦鞋賺錢,很多只有8、9歲的小孩因為沒有牌照而被警察拘捕,被控以「無業流浪罪」,其中一位可憐的孩子在庭上向法官提出質問,這一問,造就了今時今日的小童群益會。

法官為之動容

當年的法官聽到這一問,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不但釋放貧童,更組織警務界、司法界、修士、牧師及社會人士合作起來,為供養家中幼小弟妹而要擦鞋及販賣報紙維生的兒童申請牌照。
一些華籍及來自歐洲的警員、兒童法官和熱心人士,倡議為童犯進行福利工作,並效法英國的男童協會,在香港設立男童會,專門收容街童及童犯,指導他們讀書識字;又以遊戲、娛樂來教導他們,成了香港小童群益會的前身。
1936年小童群益會正式成立,由聖公會何明華會督及羅旭龢爵士任正、副主席,分別在港島的般含道和醫院道設立兩個收容街童的會所,稱「香港貧兒會所」,又稱兒童會。
當時該會成立目的,旨在幫忙自食其力及負擔供養家庭的貧兒,他們的職業都是賣報和擦鞋。根據當時的年報,「入會的人,必要經過縝密的調查,認為確是貧苦無告的,才算合格。會員裏泰半是寡婦的兒子,家中還有幼小的弟妹,靠他供養的。」
小童群益會成立至今70年,提供的服務有長足發展,昨日正式出版《童步成長路》一書,記載了該會70年的歷史、30年代至今香港的變遷及社會環境對兒童、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