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回憶猶如相紙發黃,滿載着你我曾經走過的童年時光。我們中間,有人曾經每天背着木箱,為洋客人把皮鞋擦亮,哥哥姐姐總是大清早跑到街上賣報紙、開車門,然後領着我們排隊等牛奶、拿餅乾,再踢着膠拖鞋,跑到天台上學、玩跳飛機、捉迷藏。香港人的成長故事,時光不能倒流,回憶要好好細味。 記者:張嘉雯
年代香港,街上滿是擦鞋童,他們帶着一個約一呎長六吋高和闊的抽屜木箱,還有鞋油、鞋膏、鞋擦、鞋布等到街上工作,每盒鞋油可以擦亮120雙鞋,白鞋水則可塗上十雙鞋。也有一些只有7、8歲的小孩專門三五成群向路人行竊,有些佯裝行乞,三五成群搶竊墨水筆和手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各國經濟迅速復蘇,西方國家向貧困國家和地區提供救濟品,當時的救濟物資主要是食米、麵粉、罐裝牛油、乳酪、植物油和乾豆等。曾排隊輪候救濟品的鄺雅儀難忘拿牛奶的日子,當時人龍由兒童會(小童群益會的前身)三樓圖書館往樓下排隊,工作人員搬來一大桶牛奶,每個小朋友獲發一隻塑膠水杯,牛奶是淡啡色的飲料,味道像現時的阿華田,「捨不得一飲而盡,一小口一小口慢慢淺嚐,提醒自己要小心不要打翻,否則,可要等待下次派奶時間啊!」
誤把乳酪當作肥皂用
歷史學家郭少棠花了兩年時間,撰寫了一本關於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兒童歷史的書籍《童心成長路》,印象最深刻是小童群益會七十周年慶祝籌備委員會主席陳黃穗回憶的一段故事,當時有校長巡堂時,發現學生身上發出羶腥味,發現原來小童誤把乳酪當作肥皂用,有家長更投訴送出的「肥皂」不能起泡,「當時嘅社會唔單止貧窮,而且知識係好大嘅鴻溝。」
小時候家住油麻地的郭少棠亦見證當年廟街、果欄的貧窮狀況,直言書中各人的成長經驗正是香港人的歷史。
書中又記載,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失火,政府隨即建了本港首個公共屋邨,這些屋邨沒社區設施,亦沒有兒童遊玩的空間,不少志願團體於是在天台上開設小學或識字班。家中有八兄弟姊妹的甄樹潤難忘天台會的日子,他坦言當時看到天台會康樂棋及波子棋雙眼發光,為了這兩種玩具,沒有四處流浪,亦在社工輔導下,重拾自信,沒有走上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