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特府冊封「大紫荊」、「獲獎人」名單赫然有董伯之名。據報道,一些「建制人士」對此竊竊私語,在背後指手劃腳,質疑董伯到底何德何能,可以臻獲此「殊榮」。
質疑董伯獲得「大紫荊」資格,實屬不必。首先,特區之「紫荊授勳制」,完全是抄襲殖民地前英政府的一套,目的是製造唐人街式「精英」,自我髹一層「偽國際都會」的化妝。可惜英國的勳銜制度,具有八百年歷史,兼有帝國氣勢,每年元旦與英女皇壽辰,由英女皇授勳,向英、美、加、澳及英語國家至非洲黑人部族等英聯邦地區,全球同步頒布,氣勢磅礡,殖民地精英如曾蔭權在香港封爵,芳名刊登在《泰晤士報》,隨時與歌星保羅麥卡尼、明星阿歷堅尼斯之類國際級成就人物並驅,與特府時代你頒給我、我頒給你之「塘水滾塘魚」的遊戲,實有雲泥之別。眼見董伯得勳,不必眼紅異議。
其次,就算是大人開坦克扛機關槍上戰場,自己也弄來一套玩具手槍,互相喧喊「砰!砰!砰!」之聲而捉迷藏。「大紫荊」亦早因董伯曾頒給一名一九六七年資深暴動首領而公認受到永久性蒙污,並發出一股離奇的異味,今日由董伯自己領取,到底有何「殊榮」,已屬「見仁見智」。正如萬一諾貝爾和平獎三年前曾經頒過給拉登,今日如再頒給葉繼歡的話,也不會成為甚麼新聞了,尚有何好「爭議」?
受「勳」之人,按照傳統禮儀須站在曾特首面前,恭垂雙手,兩眼稍微以三十度角處望向下,由曾特首以一個俯視的角度,面帶高貴的笑容,替受「勳」人親自把「勳銜」別在胸襟。此一禮儀,向英廷尚未抄襲十足,未免遺憾。白金漢宮的正統禮節,是爵士受勳者須低頭一膝下跪,由英皇持劍向肩頭輕拍,曾特首沿用港式禮節未有向董伯要求半下跪,可謂十分厚道。
董伯受「勳」,筆者認為完全實至名歸,且富有社會教育意義。董伯當年因陳方安生頂嘴抵制,遂效法朱元璋廢宰相,把政務司司長架空,着令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手持掃把巡街,做「清潔大隊長」,亦即冊封其為「男裝掃把頭」,豈料曾爵士蒙受胯下之辱,苦忍到董伯「腳痛」垮台,終於得道升天。這一幕對於廣大中小學生,富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儒家教育意義。曾蔭權成功上位,對於今日成千上萬的天水圍屯門赤貧家庭的子弟鑿壁偷光做功課,懸髮刺股溫書,大有鼓舞作用,如無董伯之造就,又豈有如此生動的一節道德品格教育課?投之以掃把,報之以一個盜版仿製的塑膠「勳銜」,眼見「舊老細」垂手恭立領「勳」後高唱一聲「喳」,快感何如,這一幕令全港市民醒覺:一朝權在手,做事「唔好太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