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隱蔽青年,社會上亦有不少隱蔽成人,這群擁有豐富人生經驗及學歷人士,一旦遇上挫折,所受打擊往往更深更大,最終令他們與社會、朋輩圈子甚至家庭慢慢斷絕聯繫,自我隱形。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獲蘋果日報慈善基金資助,推行「成人上門追擊計劃」,協助隱蔽成人破繭而出,與社會重新接軌。
阿文(化名)30歲,多年前在港無法升讀大學,其父母安排他到外國升學,轉眼間完成大學課程,阿文拿着學士學位回港,圓了父母的期望,卻害了自己的前途。
斷絕與外界接觸
由於阿文當年選擇了一個冷門學科,回港後不但未能學以致用,在求職路上亦障礙重重,畢業多年仍然浮浮沉沉,看着身邊的朋友紛紛上位,學士銜頭卻反而成為他的負累。慢慢地,阿文愈來愈隱蔽,斷絕與外界接觸,終日躲在家中對着電腦......
阿文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據曾接觸及輔導隱蔽成年的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社工哈偉明表示,該會去年1月設立一條專門輔導隱蔽青年的熱線,接到不少成年人求助。
據最新資料顯示,熱線合共接獲600多人求助,其中有六分之一是25歲或以上人士,其中九成為男性。年齡方面,在這100多人當中,25至29歲的組群佔了七成,30-34歲約佔兩成,40-44歲則有百分之八。至於學歷程度方面更令人意外,約有一成擁有大學或以上程度。
哈偉明指,有關數據雖然並非嚴謹的調查,但亦反映社會確實存在一群為數不少的隱蔽成人,有些甚至自我封閉10年以上。至於原因,大多與長期失業、在工作及人際方面遇到排斥及挫折、與家人關係欠佳等。
該會總協調主任應鳳秀表示,社會上一般對隱蔽青年的容忍度較高,認為他們「仲係細」,但對隱蔽成人的歧視則會嚴重得多。
「尤其當父母年紀大,開始退休,屋企經濟出現問題,見到仔女咁大個人都成日匿喺屋企唔做嘢,就會失去耐性,家庭張力就會愈來愈大。」
或導致精神抑鬱
哈偉明強調,未有證據顯示隱蔽成人有精神問題,但不排除問題長久不獲解決,最終會導致精神抑鬱,因此社工必須盡早介入協助。
應鳳秀稱,由於隱蔽成人極為被動及抗拒與外界接觸,故輔導服務需以上門形式進行,並要與受助人經過漫長的「追求」過程,直至取得他們的信任為止。
「其實點樣去輔導隱蔽成人,對社工嚟講都係一個謎,所以希望藉住今次計劃累積經驗,制訂一個輔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