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青年」一詞,其實是來自日本的「青年隱士」現象。多年前日本泡沫經濟爆破,有300萬青少年處於「隱士」狀態,沒有讀書、沒有工作,長期躲在家中,日以繼夜與網絡遊戲、床鋪、電視機為伴,活在自我世界;繼而與社會系統如學校、社區、工作、朋輩隔離,此現象亦蔓延至同樣經歷長時期經濟衰退的香港。
根據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的研究及綜合資料,認為不同年齡組別人士均可能會受到「隱蔽」(SociallyWithdrawn)這個社會現象困擾,任何人持續超過3個月有以下情況均可被視為「隱蔽」。
三種隱蔽程度
1.與社會各項系統缺乏聯繫及參與,包括:工作、學校、朋輩及社區,更嚴重者甚至是與家庭系統亦缺乏聯繫;
2.人際網絡薄弱,害怕或拒絕與人接觸或交談;
3.沒有社會身份地位,如學生、受僱者、受訓者、社區活動參與者等;
4.面對勞動市場、學校、社區、朋輩的排斥
至於隱蔽程度,則可分為完全隱蔽,即持續3個月斷絕所有內外聯擊,包括工作及家人;隱蔽,即只與家庭有聯繫;以及潛在隱蔽,即對外及對內只作有限度聯繫,但行為上逐漸抽離,例如只與配偶傾談而拒絕與父母接觸等。
資料來源:香港基督教服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