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的大遊行特別多中產和專業人士,男女老幼都有;○四年似乎特別多年輕人,一個解釋是他們錯過了○三年的歷史大遊行,這次不容錯過;○五年我沒留意;今年的遊行,雖然隊首以青年為主題,但整體來說,年輕人似乎所佔比例不高,中年或接近中年的人似乎十分顯著,果然如此,那就很值得注意和了解了。如果爭取民主主要是中年心事的話,過十年八載,年齡因素就會成為不利民主進程的一個先天因素,香港民主以至中國民主就更遙遙無期了,因為當權者知道,只要拖延到下一代掌管社會和經濟樞紐,民主問題就不再重要。
為什麼會這樣?理想本來是年輕人的天性,民主思維、追求平等社會、反專制等態度,天然是年輕人的態度。殖民地的「奴化教育」,都打不掉我這一代的民主訴求;為何過去九年來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下,反而對民主這麼冷淡?究竟是我們沒有好好地教育下一代,還是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太成功,使學生只顧眼前和自己畢業後的就業問題?
其實不是到了遊行的時候我才有這個感想的。早前兩星期我們在街上派七一遊行單張,我已覺察到年輕人十人之中不到兩三人願意接,不只是不感興趣,而是甚至表現得相當鄙視,分明不是因我們為理想努力而尊重我們,而是看不起我們做這個「無聊」的工作。全球一體化,的確令謀生更艱難,令事業化為停不了的自我增值、自我推銷;有人能助我找到職位是最重要的事,參與爭取民主可能影響我的機會,於是可免則免。這麼年輕而這麼現實,多麼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