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變種諾沃克病毒於夏季肆虐本港,近期已有13間公立醫院爆發22宗個案,當中一半是因為接收安老院長者導致病房內傳播,衞生防護中心初步發現病毒基因排列與以往不同,患者較少呈典型噴射式嘔吐症狀,不少長者甚至入院後才出現腹瀉,有如隱形病人般散播病毒,全港各院已實施接觸性傳染病感染控制措施。 記者:梁洵瑜
本港過去兩個月已有50宗安老院及22宗醫院爆發諾沃克病毒導致的腸道感染個案,單在醫院已有165人染病,包括28名醫護人員,連同學校及1至4月份數據,上半年共99宗涉及1,301人,較去年的42宗、643人染病上升逾倍。
適應溫度能力更強
諾沃克在攝氏四度低溫下最活躍,並可在20度生存一周,主要在冬天爆發,但現時於盛夏也具爆發威力。衞生防護中心初步發現病毒可能已變種,令病毒能適應溫度轉變。該中心感染控制處主任翁維雄昨日稱,最近的病毒基因排列,初步發現與以往常見的諾沃克二型不同,但仍要兩至三周後才可完成全部基因排列。
他指出,最近爆發個案的特性,集中在安老院的長者,病徵主要是腹瀉,與以往主要為兒童感染並出現噴射式嘔吐不同。病源方面,以往諾沃克主要由進食受污染海產所致,但近期很少有這類食物中毒個案,估計是有些輕微個案,患者只屙嘔一、兩次而無留意,繼續傳染他人。
醫院管理局昨日仍有五間醫院共18名病人及4名醫護人員感染,過去兩個月已有13間醫院爆發,佔全港公院三分之一。該局中央傳染病委員會主席劉少懷稱,在醫院的爆發個案中,一半直接與安老院有關。
翁維雄解釋,部份長者入院初期無諾沃克病徵,「可能只有啲心絞痛、氣喘,入院第二日至有腹瀉」,院方難以及早識別病人。但衞生防護中心與醫管局已合作,通報院舍爆發情況。
反映醫院忽略洗手
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何栢良解釋,以往本港常見的諾沃克病毒為二型,其下仍分不同品種如布里斯托、多倫多等,現時初步發現變種,不排除因病徵隱形導致更易傳播,但仍要進一步分析,當局應加強化驗及監察。但有傳染病專家批評連串爆發,反映院方忽略洗手這種防感染措施,若爆發更嚴重的傳染病,後果堪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