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股市暢旺,炒賣容易賺錢,加上互聯網交易平台的興起,香港這個社會,似乎多了一班沉迷在家靠炒賣為生的「投資御宅族」,這一個社會現象其實相當值得探討。
由於回報比打工好,既自由又不用受氣,這種生活的確有其吸引力,一旦沉迷,便不容易抽身。最近有一位年輕人,便向筆者申訴搵工太難,持有MBA學位,高不成低不就,學歷太高人家驚留不住,好工又競爭激烈高手如雲,最容易入職的sales,性質辛苦自己性格又不合。講來講去,還是在家投資最合適,辛辛苦苦一個月人工才八九千元,扣除搭車食飯所餘無幾,根本並不值得。
香港新一代在富裕環境中成長,很明顯普遍鬥心不夠,而且近幾年社會過份急功近利,形成不少年輕人想搵快錢一步登天,對於成長路一些艱巨的必經過程,不想面對亦覺得無謂面對,最好一上場便是CEO或者基金經理。
變身御宅族,其中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不懂得處理人際關係,包括上司、同事、下屬以至客戶,瓣瓣講人情世故,不擅交際的確會好辛苦。筆者自己也是近幾年被迫應酬得多才開始習慣,但對於某些太過功利的關係,仍然是避之則吉。
社會結構受影響
人際關係的確難處理,可是撇除功利因素,朋友之間亦不乏精采可回味的地方,不肯磨練,長期面對冷冰冰的電腦屏幕,肯定是人生一大缺失。
而當投資御宅族氾濫,這個社會亦有很大問題,懂得真正做生意及交際的年輕人買少見少,剩下一大班只對數字敏感、不學無術的賭徒,結構可謂危危乎。筆者不識少年股神Ivan,並無針對之意,少年股神亦可長袖善舞、風度翩翩。只是希望一眾吹捧的大眾傳媒,反思過度吹捧帶來的社會後果,以及要正視投資御宅族族群正在壯大的問題。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