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描繪豐富鬼城

文人描繪豐富鬼城

傳說人死後,陰魂都會到酆都的地府報到,在這裏接受閻王的審判,定功過善惡。若是好人自可輪迴轉世,惡人便永墮地獄受苦。傳說終歸傳說,也要多得歷代文人、小說家大肆渲染,酆都「鬼城」的形象才豐富生動起來,深入民心。如吳承恩的《西遊記》,便詳細描述了奈河橋、十八層地獄的慘況。在現有的「鬼城」中,鬼門關前塑「陰曹地府」門亭,右側外豎一碑,隸書「此冥府也」四個大字,便是源於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本報記者

《西遊記》第10回

此章講述唐太宗遊地府,判官向他介紹奈河橋:
「儼如匹練搭長江,卻似火坑浮上界。陰氣逼人寒透骨,腥風撲鼻味鑽心……橋長數里,闊只三皻,高有百尺,深卻千重。上無扶手欄杆,下有搶人惡怪。枷杻纏身,打上奈河險路……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

《說岳全傳》第73回

秀才胡夢蝶得悉岳飛含寃被殺後十分憤恨,常說「鬼神不公」,於是閻王命鬼差帶他遍觀眾獄的報應,他看到秦檜在「冷溟之獄」受刑:
「見夜叉以長矛貫檜等沉於寒水中,舉刀亂砍,骨肉皆碎。少刻以鐵鈎鈎出,仍復驅於舊所,以鐵釘釘手足於鋼柱,用滾油澆之。飢則食以鐵丸,渴則飲以銅汁。」

《聊齋誌異‧續黃梁》

故事描述一位叫曾孝廉的人,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成為宰相,卻貪贓弄權,無惡不作,死後下地獄受盡酷刑,其中一刑罰為刀山獄:
「見一山,不甚廣闊,而峻削壁立,利刃縱橫,亂如密筍。先有數人腸刺腹於其上,呼號之聲,慘絕心目。」

《鍾馗傳》第1回

鍾馗考取狀元,但因為樣貌醜陋被皇帝嫌棄,自刎而死,他後被封為驅魔大神,到酆都見閻王時見到:
「險風慘慘,黑霧漫漫。陰風中彷彿聞嚎哭之聲,黑霧間依稀見魑魅之像。披枷帶鎖,盡道何日陰山脫。知解臼杵,不知甚時苦海離。」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