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周環球金融市場的表現,對不少投資者來說,可說是相當大的考驗。除非你手上持有能預知未來的水晶球,否則,懷着戰戰兢兢的心情,是正常不過的事。
近期環球金融市場的大幅波動,令很多投資者對所持的投資組合表現大失所望。雖然投資的正確做法是緊隨長期觀點,但要把個人情緒與投資決定分離,往往十分困難,特別是當其投資組合的價值與日俱減時。
持有現金最着數
著名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Keynes)說得好:「長期而言我們都會化作塵土,但短線你會接到追收按金的通知。」
在每個經濟周期的某一階段中,都會出現「現金是王」(CashisKing)的情況。無可否認,我經常會有盤在手,因為投資者是不會給予1個只持現金的基金經理任何報酬的,但我察覺現金是王的情況,的確愈來愈明顯。
首個壞消息是,美國聯儲局、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這全球3大央行均正自市場抽離數以萬億美元計的「平錢」,不論這些平錢是來自日本的零息政策,抑或是格林斯潘在911災難後所營造的低息環境。
此外,美國樓市已進入插水階段。新屋銷售下跌是個危險訊號,而房屋建築股股價自高位滑落了5成,現時的PE已跌至4倍左右,對美國以至全球物業市場而言,所投下了信心亦顯而易見。
市場恐慌3徵兆
往後,市場若出現恐慌,可以從3個典型徵兆中觀察得到:第1、美國公債孳息開始上升;第2、美元兌日圓又再回落;第3、倫敦金屬交易所出現過度投機,令銅、白銀、鋅和鎳等金屬再次升至脫離現實的水平。
隨着市場愈來愈波動,風險須重新定位,投資者爭相平倉,而對沖基金亦要面對絡繹不絕的贖回潮,而這種恐慌氣氛將散播至全球每一角落。其間,以聯儲局那位理論派主席為首的眾多央行所嘗試做的,是為經濟進行微調。但當經濟放緩之時,聯儲局、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卻開始加息與那通脹幽靈進行搏鬥。現時全球經濟的命運正掌握在伯南克、特里謝和福井俊彥3人手上,又豈能不令人提心吊膽?
那些背負一身債的美國人真的要回家棲息了,因為他們再不能把所有物業當作提款機,用來套現外出消費。當聯儲局發覺經濟已呈不濟時,也許會在8月的議息會議上為加息叫停,但做法卻會對美元造成打擊,而美元遭拋售亦會令美債受到重創。畢竟,外國人共持有接近5萬億美元的美債,而這些債務是布殊政府無中生有,用來替伊拉克戰事融資的。現時美國要面對7000億美元的貿赤和5000億美元的財赤。
美國經濟和樓市冷卻程度危險地快,一旦市場波動加劇,便會有一批又一批的賭徒宣布完蛋,令1994年橙郡和墨西哥,以及1998年長期管理投資和俄羅斯金融危機重演,全球股市出現慘烈的大屠殺熊市。
居安思危冇蝕底
風險(risk)和毀滅(ruin)均是由4個英文字母堆砌而成,想像一下美元跌至80日圓、金價升抵1000美元1盎斯、杜指滑落至5000點、印度Sensex指數低見2000點,而土耳其、阿根廷和美國等高負債國家瀕臨破產邊緣,便知道這是一生難逢的沽空良機。
危機自伯南克接掌聯儲局後倍增,這位學者因為之前的「從直升機上撒下鈔票」言論,被譏為頑固的印鈔者,他當然要向市場證明自己也是貨幣政策的鷹派。
市場內意見多多,莫衷一是,但你和我的想法並不重要,有影響力的是這些央行重要人物的想法和行為。上述悲觀看法,只是我個人的意見,出錯機會很大。但如果僥倖撞中,那又如何?在金融市場,很多時寧願小心一點,總勝過日後追悔莫及。
[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