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專科醫生馮宜亮指出,川崎症患者在發病初期,只有高燒,仍未有其他病徵,可能容易與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徵混淆。不過,發病第4至5日,高燒持續,出紅疹、嘴唇脹紅、手腳甩皮等其餘病徵「出晒嚟」,已足夠懷疑病者是患上川崎病。
「發病到4至5日,病徵好明顯,嘴唇紅卜卜好似士多啤梨咁,身上生嘅紅疹一撻撻,好容易分辨得到。」
愈早用藥傷害愈少
馮醫生續說,愈早注射丙種球蛋白,對病人的傷害會愈少,「其實喺第4、5日就應該要落藥注射,唔應該miss(錯過)咁多日。」
馮醫生補充,患者一般要服用阿士匹靈或注射丙種球蛋白,以收復血管。他提醒家長,若發現子女持續不退燒,手腳腫脹及出紅疹,便應加以警覺,及早帶他們求診,以確定是否患上川崎症。
話你知:華人日人發病率高
川崎症(KawasakiDisease)於1961年由日本川崎醫生發現首宗案例,此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身上的血管病症,成因未明。有研究顯示,華人及日本人的川崎症病發率遠高於歐美。
而本港每3,000多名5歲以下兒童當中,便有一人患上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症」,男女的患病比率分別為1.7比1。此病可導致心臟血管收窄或擴張,35%病人會出現冠狀動脈瘤,亦會令血管早衰。另有研究指出,春、夏兩季是發病的高峯期。目前治療方法是靠注射丙種球蛋白及服用阿士匹靈,部份更要做心臟「搭橋」手術。
資料來源:互聯網
蘋果投訴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傳真:23702192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