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府公布「優才移民計劃」,模仿美國之「綜合計分制」,以年齡、職業、學歷資格等「計分」,尤其歡迎「獲得諾貝爾獎」或「奧運金牌」者來特區定居。
美國是美國,特區是特區,盲目把文明國家的一套移民計分方式,移植來亞洲,由西式公廁到議會民主,東施效顰,必定撞板。
首先要搞清楚:有資格制訂接收移民的「綜合計分制」的,是甚麼性質的國家?是大量外國移民之市場「需求」,遠遠大於本國移民接收能力的「移民入超國家」。例如,第三世界的國家,包括中國,許多人夢想移民美國,多於美國政府一時的收容能力,則美國才有「移民綜合計分法」。反之,埃塞俄比亞、伊拉克、北韓、古巴這類國家,世上無人有興趣移民,則埃塞俄比亞政府不會公布甚麼「優才移民計分法」。換言之,接收移民的計分制度,目的不是為「吸引優才移民」所設,而是為「過濾太多平庸的移民申請」所設,亦即重點不在於吸取精英,簡稱「吸精」,而是「隔濾人渣」,俗稱「隔渣」。
模仿美國,也搞一套挑肥揀瘦的「移民計分法」,首先要檢討本身的優勢,是不是遠東地區堪可與自由神像港紐約匹敵的移民天堂,移民「申請」出現「打崩頭」爭報名表的「難民現象」?顯然不是,因為特府幾年前公布,配給大陸的每日一百五十名新移民配額,尚有大量過剩。殖民地時代的八十年代初期,或有大量大陸人民嚮往移居香港,但今日北京上海,高等華人遍地,自命「優質」的小資、大款、大學生和精英賴昌星等,即使想移民,人望高處,早已把目光鎖定美加,特區身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連上水天水圍老翁北上娶妻後的移民配額,也每日尚未可填滿,自命「優才」,皆以移居美國為身份象徵,特府豈非癡心一片?
特區經濟主流行業如地產和股票經紀、酒樓侍應、護膚品售貨員、建築地盤判頭、貨櫃碼頭工頭,有幾多個行業可以容納特府自說自話、可得「四十分以上」的博士、碩士、學士?何謂特區熱烈擁抱的「成就」人士?特府入境處宣稱「如傳媒業的普立茲新聞獎」。這就怪了!一個擁有美國普立茲新聞獎的國際級傳媒人,必定是篤信新聞編採獨立、拒為統治者的奴才喉舌,且擁有揭發白宮醜聞「戰績」的新聞自由勇士,特區政府名下的廣播處長和副處長等精英職位,行將出現空缺,不如由特區政府帶頭,去美國登報打鑼,招攬一個「普立茲獎得獎人」空降來香港電台如何?那時候恐怕不是由特府來擺出一副「精揀人才」的架子,而是當「普立茲專才」的「特區移民候選人」,一聽到特府需要的是一個「特區中央台宣傳喉舌總管」,即仰天大笑三聲,把手一揚,吩咐黑人女秘書,把特區入境處這位英語說得結結巴巴的「優才移民招聘大使」端茶送客。
至於「諾貝爾得獎人」,則最好詳細列明「和平獎除外」,因為萬一達賴喇嘛高調提出「申請」想來特區弘揚藏傳佛法,昂山素姬「申請」來特區港大教書,則特府哭笑不得,收也不是,拒也不成。特區政府無論甚麼人當特首,都要時時自我提醒:特區不是紐約甚麼的「國際都會」,千祈、千祈、千祈,唔好搞錯,產生假大空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