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沒有機會在戲院觀看到今屆奧斯卡的最佳電影《Crash》,因影碟早已發行。大部份想看的觀眾應該早已看了,終於有院線肯上映此片,雖然只有十二間戲院,但對於我波波這類死硬派的戲院觀眾來說,確是個喜訊。
《Crash》特別的地方是它的講故事結構,幾個沒有關連的小故事,互相穿插,背後訴說着同一個主題。這類結構的電影其實並不是怎麼新鮮事物,《人生交差點》、《雲裳風暴》都是這類型結構的戲,但都是一些小眾類型的電影,市場不太接受。比較成功的有早兩年的《真的戀愛了》,有比較多人入場觀看。
波波其實頗喜歡這類型電影,像看一篇散文一樣,但其實非常考驗導演編劇的功力。
小故事是圍繞着洛杉磯的種族衝突現象,題材沉重卻不顯沉悶,不愧為今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劇力迫人,帶出洛杉磯那冷漠和種族歧視的社會生態,確為好戲。但不明為何中文譯名叫《撞車》,完全中文直譯,未能帶出電影意義,是但叫《衝擊》或者《撞擊洛城》都好過現有的中文譯名。
導演PaulHaggis聽聞是一個電視導演,初次執導電影就要控制這樣一個複雜的故事也算交足功課。要令電影不是一面倒的罵,而是讓觀眾慢慢感受這些衝突,慢慢在觀眾心內造成衝擊,一點也不易。
雖然我更希望《斷背山》能拿到最佳電影,但看過《Crash》後也認同評審的決定,題材上《Crash》確是更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