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服務公司前天宣布新的恒指計算方法,改為以流通市值調整計算,同時會為個別成份股比重設定15%的上限,若以此上限為標準,則現時佔恒指3成比重的滙控(005)將最受影響。
若以此進一步推想,則在基金的換馬過程中,港股可能面對龐大沽壓,表面確實如此,但實際的變化卻有多方面的考慮。
為了減輕換馬行動帶來的影響,恒指服務公司建議變動將分階段進行,由今年9月至明年9月以漸進方式實施,這絕對是個恰當的安排,但實際的影響仍會受其他因素影響,而投資者的預期以及市場的炒作均會影響恒指的波動。
滙控佔恒指的比重最終下調一半,對恒指的影響相當大,但實際的影響可能會較預期為少,原因是滙控之吸引力主要並非源自其作為恒指成份股,除了那些以「追縱恒指為本」的基金須按比例減持滙控外,相信很多基金及投資者仍會大致維持原先持有的滙控股數作長線投資,在1年內的換馬過程中,滙控股價難免會面對一些壓力,尤其在最初的半年,但愈接近明年的9月,滙控自低位回升的機會反而愈大。
恒指計算方法對滙控最不利之處,料在於股市在急升時削弱了對大戶的吸引力,因為滙控之比重若在15%上限水平,則大力推高滙控於影響恒指變化之邊際效益並不大,故投資者於這些市況下,應避免對大戶以滙控推高指數有過份憧憬。
須顧及對沖效率
這亦同時給予投資者另一個啓示,就是在比重排名榜上,位列滙控之後而比重低於12%者,會成為大戶舞動指數的重要工具。
大幅改動恒指計算方法,亦意味着恒指成份股會出現「大執位」,為免令恒指面目全非,恒指服務公司建議維持非H股恒指成份股的數目為33隻,新增的H股恒指成份股增至5隻後(即全部恒指成份股為38隻),恒指服務公司會再考慮恒指成份股數目的決定及安排。
成份股的數目沒有客觀標準,33隻股份沿用多年亦非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數字,但筆者認為,恒指服務公司及投資者必須明白指數成份股數目的業務意義,只要看看美股杜指仍維持約30隻成份股便知,那是「對沖」的考慮,指數期貨是基金及投資者的重要對沖工具,太多股隻會削弱對沖效率,對市場運作及發展不利,在推行改革之時,恒指服務公司及相關機構必須全盤思考,慎之又慎。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