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香港回歸的9周年,北京政府帶來了禮物,容許本港擴闊經營人民幣業務,包括以人民幣作兩地貿易結算貨幣,讓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從今天開始,各方面將需要加快落實安排,立即着手有關配套措施的研究、諮詢、開發系統和制訂管理辦法等。
不少評論指新業務的其中1個最大優點,是可提高香港的魅力。因為世界上有外滙管制的國家於境外發行其貨幣債券,是非常罕見,特別是人民幣這個全球新貴,而香港擁有這個機會,實屬天之驕子。
可是,評論對這業務的可發展前景是悲觀的。有人表示,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僅200多億,只需發債三、四次,便會把全部資金吸亁,令發債遊戲稍瞬即逝。
大禮背後藏玄機
然而,筆者較喜歡從另一角度來看此事,就是人民幣發債將會製造其他的商機。
發債的遊戲就好像一個水池,而水池的水就是資金。發債體把水池底部的「去水洞」打開,水便會流走;沒有新的水源,遊戲當然很快停下來。
要解決這問題,我們必須讓水龍頭放出更多的水,或設置更多的水龍頭!
目前,在港換取人民幣有上限管制,兌換現鈔每人每天不可超過2萬元人民幣,倘若容許換取更多的人民幣,效果便相當於水龍頭釋放出多一些水源。
投資國內的企業需要提供資本,假如容許他們把資本在港兌換為人民幣,作用便如同設計了新的水龍頭,增加在港的人民幣數量。對於國際投資者,若他們能保證1年或以上不把資金撤回,接受他們把投資兌換為人民幣,也屬於另一新水源。
只要有不同的構思和探索,在確保人民幣不會受到大量短期熱錢追捧,而令升值壓力增加的前提下,預計大量新的商機將會隨之出現。
最終,人民幣邁向自由兌換的日子也在香港局部地提前展開了。這份回歸大禮的背後,隱藏了另一雙贏的玄機。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助理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