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出來就有希望

行出來就有希望

【本報訊】路是人走出來的,無論多麼苦、多麼遠。是歷史說的,每個民主社會,都經歷過雷雨風霜。在世界人權歷史的篇章裏,人民反覆展示力量,多次成功把不公義制度推翻,把社會推向民主。在爭取民主的路上,汗水從來都不會白流。翻閱資料,就不難發現一幕一幕驚心動魄的片段。歷史沒有停下來,就是在香港,也發生過震撼國際的2003年7.1大遊行,50萬人怒上街頭,成功制止23條立法。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馮偉華說,香港的7.1大遊行與幾場歷史性民主運動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人民都是在沒有民主的建制下走上街頭。在7.1大遊行的今天,且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迴廊裏的幾幅動人圖像,引證爭民主、要上街。

一次遺憾以後都要上街

「我有一個遺憾:03年7月1日身在北京,冇辦法參加香港嘅7.1遊行。」於是,04、05年的7.1,都有互聯網網站《獨立媒體》編輯林藹雲的足印;今年7.1,無論是雨是晴,她將堅持走過由維園到政府總部那條熟悉的路。「7.1上街嘅目的好簡單,只想叫當權者唔好睇低普羅大眾。」

斥特首「玩」民主

03年7.1,林藹雲在北京清華大學攻讀社會學碩士課程,50萬人遊行的消息在內地被封鎖。她透過友人獲悉港人浩瀚的力量,感到震撼又遺憾。在清華大學的三年,學到不少知識,也切身感受那沒有言論自由的國度,「我嘅yahoo!電郵戶口,只係因為一封寫有六四字眼嘅郵件,就無端端被封鎖一個星期!」
生活空間、討論空間、思想空間、議政空間……空間很重要。04年她返港後與一群志同道合創辦《獨立媒體》,就是發掘主流媒體以外的言論空間。
林藹雲指,以前的特首董建華反民主、現在的特首曾蔭權「玩」民主,一點也不尊重市民意願,「用腳行出一條7.1路,爭普選,爭民主,都係爭取空間嘅一種方法。」她說:「我唔擔心今年7.1會俾陳太(陳方安生)騎劫,佢冇乜嘢可以騎劫到。」
林藹雲至今拒絕「正正經經」找一份薪高糧準的全職工作,卻選擇遊走於短期合約工及沒有工資的《獨立媒體》編輯工作,也是為尋找自我生活空間,「我想有多啲時間去做有意思嘅事。」
記者 譚暉

林藹雲認為,參與7.1遊行可以反映人民力量,讓當權者不要小覷普羅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