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九六五年,Intel的原創人歌頓.摩亞GordonMoore已經預言:「晶片上的記憶,每隔十八月就會增加一倍。」
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像電腦從8Bit到16Bit到32Bit一樣,容量是沒有停過的,電子攝影機的像素,也在不停地增加。什麼?才兩百萬?當今的一千六百萬已經是落伍了。
我們等待着二千五百萬像素的攝影機出現,但不必等太久。死硬派的菲林相機愛好者說,菲林總比電子機的影像尖銳,但是電子的進步是無休止的,菲林怎麼樣都比不上它。眼睛的敏感度是等於五億像素,終有一天,科技會達到這個目的。那就是說,我們能看到什麼,就可以拍到什麼,這也是我小時的夢想,一定成真。
雖然說鏡頭的好壞,能夠影響影像,但科技已做出補救,再差的鏡頭,也可記憶下來後,處理妥善。焦點在從前也是一個問題,當今可以解決。舉一個例,你如果拍一朵花,背景一定模糊,但經電子,也能將焦點移動到後面去。
儍瓜相機愈來愈聰明。從前我們拍餐廳的食物,打了燈,旁邊還要放一塊反光板,這裏弄弄,那裏弄弄,結果菜都冷掉,永遠拍不出熱騰騰的感覺,雖然有時用乾冰的煙來化裝,效果也不是很自然。
最近買的那個儍瓜機,有個食物的模式,轉到那裏,對準菜一拍,照片變美得不得了,絕對不會比專業攝影師差。友人不信,借了給他用,結果也大喊驚奇。
不過,這能變成有藝術性的照片嗎?那也不太可能。攝影的技巧,不在工具,而是人的腦袋。什麼時候捕捉到光與線,對象剎那間的神態,都要靈敏的觸覺才能達到。而要拍到一張有存在價值的照片,一定要經過數十年的基本功,像畫畫,有素描和工筆的訓練,才能抽象得起。書法也要從臨摹名帖當基礎,篆刻更需學習漢印,沒有捷徑。再好的電子相,也不過是工具罷了。會寫字的人,禿筆一枝,已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