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推小食三級制

衛生署推小食三級制

【本報訊】「咦,老師,你有暗瘡喎,不如試吓食『排毒美顏車厘茄』啦。」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的老師在早會演趣劇,又替健康小食改名換姓,說服學生建立健康飲食習慣。衞生署的調查顯示,現時小學自動售賣機只有一成貨品為健康小食,61%屬致肥小食。該署呼籲全港小學效法上述學校,停賣薯片。
衞生署助理署長程卓端昨日指出,該署今年首季訪問44間小學,小食部只有15%的貨品是健康小食,56%屬高鹽、高脂或高糖。該署又訪問來自該批小學的9,000名學生及家長,當向他們展示乳酪和雪糕;純橙汁和汽水等,逾95%知道每一組前者較健康,但只有48至65%會選吃。
中文大學醫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健康統籌主任何敏指出,6至12歲的兒童胃部容量較小,但活動量高,所以正餐之間容易肚餓。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校長戴順有表示,該校於五年前改售粟米及香蕉等,學生購買健康小食可獲印花,換取文具或健康小食;計劃推行以來,學生請病假日數降逾20%;小食部主管林太則表示,計劃雖然令生意額跌近20%,但為下一代健康着想,「當做好事」。

家長減肥40磅

陳黃淑琴的姪仔在保良局方王錦全小學讀五年級,因為校方推行健康計劃,姪仔到超市購物時也會查看營養標籤,陳太也跟着改變習慣,成功減肥40磅,由190磅減到150磅。
同時,衞生署昨頒布「小學小食營養指引」,把小食分為紅、黃及綠燈三個級別,以自願性質鼓勵學校遵守。中大醫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健康統籌主任何敏強調,雪糕、夾心餅,甚至紙包檸檬茶或菊花茶等,均屬「紅燈」警戒級別,小學宜完全停止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