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朋友說,曙光書店要結業了。
提起曙光,大家都知道這是灣仔一間二樓書店,專門售賣英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書籍,與另一間專賣類似中文書籍的青文書店,共同分租一個舖位。而曙光的老闆,就是馬國明,「馬老闆」。
那些三、四十歲的中生代知識分子及文化人,我想沒有多少個未到過曙光買書,又或者「打書釘」。而只要到過曙光的,便沒有哪個不認識那位性格隨和,永遠穿T恤短褲,愛與相熟顧客談天說地,討論西方學術界最新思潮的「馬老闆」。七十年代,馬老闆在中大搞學運,畢業後,不願意融入這個資本主義社會,遂選擇了當書店老闆,希望能夠繼續凝聚一群活躍分子。
他的崗位從來不該以「賣書」給「顧客」來形容,更適合的字眼,可能是向「朋友」「引介」西方最新學術書籍。
專注服務小眾
大學裏的書店,通常只會賣些熱門教科書,因為經營這些書店的,大都是生意人,決定購入哪些書籍,通常只會從銷路及市場着眼。他們通常會購入教授指定學生要買的教科書,因為貨物囤積的風險較小,虧本的機會也較小;相反,若要購入其他英文參考書及學術專著,往往要視乎讀者的獨特研究興趣而定,性質上很小眾,不能套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工業社會模式,而且這類書籍的來貨價比中文書要貴得多,動輒二百多元,導致書商往往不敢「以身犯險」。
別了一個年代
當然如今的情況是,學生其實只會看老師提供的筆記而不買書,即使書商購入教科書,賣不出虧本的機會也愈來愈大,但這已是後話了。
唯獨是馬國明的曙光書店,卻逆流而上,不屑於賣大路的教科書,反而專注於服務小眾。他本身便是一個博覽群書的知識分子,掌握西方學術界很多最新的討論,學識不輸很多大學教授。
作為書店老闆,他往往會因應自己對學術理論及動態的掌握,而決定訂購哪些書籍,並把它們引介給朋友。因此當你步入曙光,往往會見到馬老闆與顧客有說有笑,超越了一種老闆與顧客間的「買賣關係」,已是一種朋友之間的「交流關係」。
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我們會碰到今天大家都十分熟識的一大串名字,像呂大樂、許寶強、梁文道,還有劉細良等。這些人都在今天的學術及文化界,扮演了一定的中流砥柱角色,而我相信,大家心裏都十分敬重馬老闆,因為他在我們生命中的某一刻,扮演了一個啟蒙角色。
但互聯網的出現,以及網上書店的普及,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慣,別了曙光,別了馬老闆。也別了一個年代。
心內留低足印
我記得,很多年前,林子祥有一首歌,內裏有這麼一段:
徘徊悠悠長路裏今天我知道始終要獨行,
閑來回頭回望去追憶去邊笑邊哭邊喝啖酒,
然而就算哭仍暗私下慶幸,
時日在我心內留低許多足印,
從前從前曾共我一起的仍然在心內逗留。
從前誰曾燃亮我的心始終一生在心內逗留。
隔周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