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唔收 - 左丁山

浸會唔收 - 左丁山

浸會大學慶祝五十周年,今年全年有活動,上星期五就搞咗一個校友聯歡晚會,喺大學會堂舉行。左丁山有幾位老友都係浸會校友,一人出一百蚊,買飛入場。所謂聯歡晚會,就係校友登台演唱,搞棟篤笑,區瑞強唱民歌……上台者多數係老鬼,以前到𠵱家叫做「善衡校園」上課嗰班人。
浸會校友大編輯話呢類場合,屬於校友集體回憶,自我感覺良好嘅活動,外人就難以有共鳴。好似廖秀冬局長咁,港大畢業,留學英國,因畀面鄭慕智(校董會主席)及吳清輝校長,做嘉賓坐足全場,睇見佢就辛苦,此乃做大官嘅代價之一,做民政事務局局長就參加更多不同地區聯歡活動,無論幾悶都要強顏歡笑。
大編輯話最好笑嘅節目就係司儀林旭華講到自己冇喺浸會畢業,林超榮延遲一年畢業、樓神趙國雄被勸喻退學,今日就齊齊上台為母校表演,校董會主席鄭慕智即刻發揮律師急智,話自己當年考浸會,浸會唔收佢,哦,唔怪得去咗港大啦,鄭主席嘅第一志願唔掂吖嘛。

講起嚟,以前讀書啲反叛,半反叛學生多數係叻仔、叻女,如趙國雄就因為搞學生示威,先至被勸喻退學,你睇佢今日賣樓咁多創意招數,就知道讀書時活動能力特強之人,出嚟社會辦事,有競爭優勢。但係咁喎,亦有一啲學生會活躍分子,畢業之後過份緬懷學生時代之「光榮史」,覺得打工(無論係乜嘢工)掣肘多多,社會好唔公平。於是成日走返學校,與學生「話當年」,當自己係「青年導師」。呢類人可說係心智長不大,讀完大學,對社會有乜貢獻,甚有疑問。
古語有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凡有五十年歷史嘅大專院校,可以做實證研究,將三十至五十年前畢業嘅學生,分成績(如一級榮譽至光頭畢業),追蹤番佢地喺各行各業嘅成就,從而找出學業成績與社會成就有冇必然關係,測試不同之假設(hypothesis)(例如學生會領袖多數成為商界傑出人才),呢類研究,值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