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市場在6月份出現了一個小股災,直接誘因是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一改之前指加息已經接近尾聲的口脗,發表了一連串擔心通脹的言論,暗示加息周期還沒完。市場一方面覺得伯南克的政策取態欠明確,對他的信心動搖,另一方面也憂慮如果再加息,資金緊張,借貸成本便會上升,所以選擇先平倉,鎖定之前的利潤。畢竟,全球的股票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從年頭開始已累積了30至40%的升幅,加上世界盃效應令市場交投放慢,難得有一個藉口,便借勢開設淡倉。
但藉口歸藉口,事實歸事實。事實上我們確實看不到美國有太大的加息空間。從美國近日的數據觀察,高油價和聯儲局16度加息帶來的經濟影響已經出現——樓市放緩、勞工市場倒退,再加上消費信心減弱,若再進一步加息,極可能會導致衰退。那麼,伯南克為甚麼甘願冒着通縮的風險還要加息?是否打算先把通縮壓下去,然後才減息去推動經濟呢?
金價飆升更堪憂
雖然聯儲局有過下重藥的前科,但今次伯南克要對抗的目標,相信不是通脹,而是從年頭開始便不斷急升的金價。當金價從530美元1盎斯上升到730美元,所反映的,不只是美國相對疲弱的經濟,而是環球資金對美元資產的信心已有所動搖,也就是挑戰美國在國際的領導地位。
美國一向被公認為是一個政治和經濟都非常健全和穩定的地方,信貸評級也是全球最高,所以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及外國央行)都喜歡持有美元資產,即使美國一直面對嚴重的雙赤問題,資金也沒有捨美國而去。
但在過去6個月,美國的王者地位開始受到考驗,因為資金甘願放棄收取5厘的沒風險(risk-free)美元利息,投資在沒有利息回報的黃金上,情況並不尋常(過去只有在打仗時才會發生這現象),也脫離了基本經濟條件的考慮。
美元信心不容失
資金突然間迅速離開美國,當中有多少是政治的因素,有多少是經濟的原因?相信伯南克心中有數。在政治和經濟兩者之間,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因為當國際資金對美元的穩定性有所懷疑,就是挑戰布殊政府和整個美國的民主基礎,如果這個基礎不保,甚麼經濟考慮都變得沒有意思,所以伯南克不顧一切作出反擊,以加息去支持美元。
伯南克表態後,黃金立即從高位下調到560美元,歐元兌美元也回落到1.25水平。短期內,黃金所帶來的政治風險已經消化,但美國加息的陰影卻揮之不去,增加了股票市場的波動。
雖然從基本因素的角度來分析,有些市場已經開始有投資價值,但投資者現時亦毋須急於入市,不妨考慮分段入貨,以減低所面對的風險。
卓凱玲 研究部主管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