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近年經濟好轉,汽車銷量上揚,但要從中穩佔一席位,少一點實力也不可。有業者指出,汽車技術發展已十分成熟,再不能單單比拼馬力,還要講求設計和創意,迎合用家需要,方能逐步增佔市場份額。
汽車市場的其一要員──日產汽車(Nissan),去年在本港的私家車銷量達2238架;在日本,新車銷售逾80萬輛(包括私家車和商用車),增長更達4.8%,在當地排行第2位(僅次於豐田)。
車款太多難集中
掌管本港日產汽車總代理的合誠汽車總經理李德華指出:「近年汽車發展百花齊放,款式愈來愈多;10年前市場較關注汽車的性能和安全,但隨着科技日新月異,汽車生產技術已成熟,機械層面上已難分高低,今天須看客戶的個人需要。」
所說的個人需要,問題可以是「可載多少人」、「內櫳有何設備」和「外形是否時尚」等。李德華舉例說,去年到港的新款日產多用途車,除七座位型號外,還同時提供八座位選擇,滿足載客量較多的客戶需求。
事實上,90年代中,日產業績未如理想,李德華亦坦言:「中段有點迷惘。」問題之一是車款太多,不夠集中;不過,自99年起,新的首席執行官CarlosGhosn上任後,全球市場佔有率節節上升,毛利更做到全行最高。
其一重點變革,是加強企業的內部溝通。李德華說:「Mr.Ghosn加強了日產在不同國家、不同部門人員的溝通;於13萬人的大企業中,設立CrossFunctionalTeam,在不同部門挑出精英,共同解決多方面的問題,令日產重上軌道。」
原有產品中創新
另一重要的革新是,日產設立獨立的汽車設計部門,有別於過往隸屬工程部;設計的新車,除標榜外形時款,內櫳設計、用料以至配套音響設備也更加講究。
當然,「創新」是日產「復興」的另一關鍵;例如該公司設計的家庭房車Tiida,雖然只是馬力較小的1500cc汽車,但內櫳依然講求寬敞,務求做到恍如數十萬元的高級房車。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