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熱戲:《茉莉花開》中國女性悲歌

非常熱戲:《茉莉花開》中國女性悲歌

由章子怡一人分飾三角:茉、莉和花,當時的章子怡仍未揚名荷李活,否則片酬肯定教片商吃不消。《茉莉花開》被塵封三年,原因片商與內地傳媒皆避而不談。不談也罷,作為觀眾,真正關心的是電影好不好看,上映的版本會否被刪剪得體無完膚?還好,劇本尚算完整,最大的空白出現在第一段故事中,電影大亨(姜文飾)何以會跑到小鎮的照相館找茉?是因為大亨跟茉的母親早有瓜葛嗎?電影沒有交代。
電影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婦女生活》,蘇童以描寫人性的陰冷面見稱,他的另一作品《妻妾成群》,就被張藝謀拍成經典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本片的導演侯詠,與《孔雀》的導演顧長衞皆曾擔任張藝謀攝影師,顧長衞憑《孔雀》勇奪柏林銀熊獎,難免加重了侯詠肩上的擔子。事實上,侯詠的野心,從他替女主角取名茉、莉和花可見一斑。
茉是莉的女兒,花是莉的養女。茉被電影大亨(姜文飾)欺騙感情;莉迫死丈夫(陸毅飾),結果亦把自己迫瘋;花供養丈夫(劉燁飾)到日本留學,到頭遭情郎拋棄。三代女人橫跨三十至八十年代,有着一個共通點──受盡委屈。蘇童欲以一個故事總結女性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多委屈,侯詠的野心比蘇童更大,也更着迹。在蘇童的原著中,三位主人公本名嫻、芝和蕭,侯詠刻意作出改動,無非想讓作品與經典民謠《茉莉花》扯上關係,攀龍附鳳。然而,如此取巧的設定,聽起來先予人膚淺之感,看過電影,更覺導演欠缺深度。
歌詞哀怨的《茉莉花》在電影中響起了三回,分別用來襯托茉、莉和花。有這樣的安排,無非想說明縱然時代不同了,女性還是無法擺脫「倔」的魔咒,意念是可以,表達手法卻呆板得可笑。同樣地,安排章子怡一人飾演三角,除為了增加電影的話題性,亦能帶出中國女性有着「倒模式」的苦命,然而,設定並沒顧及在邏輯上出現的衝突──要麼三人都沒有血緣關係,純粹玩意識流;要麼三人都有血緣關係,相貌遺傳;現在茉和莉有,莉和花沒有,三人何以長得一模一樣?解釋為象徵性的東西不成,解釋為遺傳也不成,故此令觀眾產生的牴觸情緒也就太大。
最要命的,還是花在街上產子的劇情,拜託!即使沒錢提早住院,亦不會不懂去拍鄰居的門求助吧?以為安排一幕自助接生,就能表達新女性的獨立堅強?當情節與設定不合理,還能表達甚麼宏大理念?
撰文:阿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