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停,日頭就曬曝人頭,走在有樹無蔭的街上,大汗疊細汗,人竟熱得比遇上大雨還濕。
幾個香港朋友來了,談起香港人的禮貌,對這座國際城巿,在國際上的「禮貌排名」極低,竟然有點認同,越說,越火滾。
一個朋友腿傷了,要撐着兩條拐杖走路,她說搭地鐵,從中環到筲箕灣,一路站着,竟沒一個人讓座。這天來訪,在信德中心的港澳碼頭,遇上一對如膠似漆,黏糊在一起的男女,男的翹着腳,歪在椅上,她在兩排椅子之間走過,這男人的爛腳竟懶得縮一縮讓出半條路。女的還埋怨這個拄拐的人坐在他們身邊,妨礙他們歡好。
根本當公眾地方是自家的睡房,人少一點,恐怕就要脫掉褲子交配了。港人無禮,看來不是什麼個別現象,是好好反省的時候了。
發乎情,止乎禮。但「禮」是什麼?笑口噬噬,逢人就問:「食咗飯未?」是禮?回問一句:「食咗啦。你冇得食,要不要我請你?」也是禮?禮,除了在嘴皮上,在行止上,最好發自內心,變成良好的教養。偶有大陸自由行闖進來,「禮貌」,是有的,還會說說讀了我的書,或者看了大陸雜誌上的專欄,慕名而來;可惜,幾句「禮貌門面話」說完,就露底了,來不及要作大了:「我家裏的石頭,都是國寶級的。」作大,就是無禮。我回一句:「那麼,我這店的東西,你是看不起,也不必看了。」要開門送客。自由行慌了,說人多,改天再來。原來是要把家中「國寶」變賣,換幾個小錢吃飯的。禮,不是手段;當手段來施展,早晚會讓人瞧出破綻,看到目的;真把人當冤大頭,那就變無禮了。
我們說「熟不拘禮」;熟,還拘禮,就見外了。不過,最好還是先弄清楚這個「熟」,是不是雙方受熱相同,感受相若;你覺得他有七成熟,啱啱好;他認為你還很生,血淋淋,越看越反胃;大家生熟有異,你跟他攬頭攬頸,稱兄道弟,問完家事,問房事,那也是無禮。發乎心的禮;或者,發乎情,罵人無禮,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