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華白海豚是本港海域最具代表性的動物,白海豚的生態近年持續受到環境污染威脅。不過,漁農自然護理署人員本月中卻收到好消息,在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水域的定期監察行動中,發現新生中華白海豚影蹤,反映目前大嶼山水域生態適合白海豚繁殖下一代。
依靠母親哺乳覓食
漁護署人員本月14日於中華白海豚活躍的大嶼山東北水域,發現約四條白海豚在海面暢泳,其中一條更屬未足歲的初生白海豚。全身呈灰色的小白海豚身上色斑未褪,有別於通體呈粉紅色的成年白海豚。小海豚母親不時以背部將孩子頂出水面,協助孩兒學習上水唞氣的求生訣竅。
漁護署海洋護理主任(西區)陳國權表示,未足歲的白海豚身體普遍呈灰色,由於年稚的海豚仍「未識唞氣」,身為母親的白海豚都會將孩子頂出水面。白海豚在一至六歲的成長階段,即使已學懂游泳,仍不時與母親為伴,依靠母親哺乳覓食。
白海豚在成長期中,身上的灰色色斑會漸漸褪色,直至十歲才會完全蛻變成粉紅色。現時珠江口一帶約有1,300條中華白海豚,其中200條活躍於本港大嶼山附近水域,漁護署由去年4月至今年3月間,曾先後紀錄到21條初生白海豚及82條青年白海豚。陳國權坦言近年本港的中華白海豚數目保持穩定,發現初生白海豚更是保育工作者佳音,「證明香港水域可以繁殖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