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可否不遊行?

七一可否不遊行?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今年七一,民間人權陣線等民主派團體會再舉辦遊行。作為支持民主運動的一分子,並曾參與過去三年的七一遊行,我的心聲是:不一定要每年七月一日都搞遊行,推動民主,可否想些新點子?
去年我考慮了相當長時間,才決定參與七一遊行,因為當時沒有迫切的社會矛盾。董建華剛下台、曾蔭權剛上台。無論轉換特首的方法是否民主,市民都歡迎這個轉變。甚至可以說,中央決定以曾代董,是回應了香港市民在○三年和○四年兩次七一大遊行的情緒和訴求。

參與動機不明確

遊行通常是為了表達一個迫切的訴求,又或者是表達歡欣的興奮。遊行也可以是作為一種紀念活動,紀念一個有意義的日子。以香港的現實環境來說,遊行作為一種情緒表達的實際作用,會大於作為日子紀念。香港市民工作繁忙、生活緊張,參與社會行動並不容易。純為紀念的實際作用不大,除非有關日子的重要性確實極大,才能吸引參與者。
去年七一遊行的主題不鮮明,主辦者亦沒有說遊行目的是紀念○三年或者○四年的七一。我參加遊行是對主辦者及民主運動的整體支持,但動機真的並不明確。
事實上,去年的遊行經驗,印證了上述的考量。可能因為在維園起步點的聚集者不多,大會沒有準時起步,似乎要等候更多參與者。當時驕陽似火,等候並不好受。台上有不同團體講述自己的訴求,卻不一定與民主運動有關,亦未必得到在場人士的認同。這種經驗不利參與者再參與類似的遊行。

改變活動類型

今年的七一遊行,爭取普選仍然是主題,但主辦單位似乎仍未確定會否有其他主題。目前並不存在尖銳的社會矛盾,而像去年一樣,主辦單位也沒有表示今年的遊行,是為了紀念一個日子。在這情況下,參與遊行的動力從何而來?
爭取民主或者推動民主,不一定要遊行,亦不一定要在七月一日組織社會行動。由於○三年和○四年進行了兩次激動人心的大規模遊行,難免有人緬懷這個經驗,想延續歷史的回憶,但即使是延續回憶,亦不一定要重複當年的行動。
譬如說,民主運動其中一個重要指標是公民團體的發展。每年七一前後,是否可以舉辦公民團體的工作坊交流經驗,也可以考慮舉辦類似展覽或「市集」或嘉年華的公民團體滙演,提供一個平台讓它們向市民介紹工作,爭取更多市民投入不同形式的民間活動。
民主派團體也可以把工作重心放在教育。若年年都只有一批核心分子,在七月一日由維園走路到政府總部,不如趁機做教育性展覽、研討會或者路演,利用社會對七一的歷史感情,向市民推廣較深入的民主意識。

多舉辦工作坊

當然,也可以在每年七月一日,選擇一個有啟發性的熱門話題,動員民主派團體、市民和媒體討論。以今年為例,可以前瞻未來一年將會進行的選舉委員會和特首一連串選舉,又或集中討論地方行政改革,以滙聚一些主要政治課題上的民意。
以上的工作會,要求民主派進行更多的協調,投入更多精力於細緻的組織工作,亦未必如遊行那樣容易吸引媒體的關注。但倘若遊行的參與者漸變得寥寥可數,媒體關注亦不知是禍是福。即使參與人數很多,花同樣的精力在其他活動上的成效,可能更大。況且年復一年,遊行人數下降的機會很大,願意付出的熱情只會逐漸被消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