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救世主 - 李純恩

沒有救世主 - 李純恩

世界盃開打之後,有關心社會的社會工作者表示憂慮賭風因此熾熱。並舉例子,說有的家庭,父子一起看球賭波,擔心對下一代受到荼毒。
我們的社工真是悲天憫人,所以難免想得太多。
世界上,對子女最着緊的,應該是父母,還是社工?
一個孩子的前程如何,品格如何,是做成功人士,還是做成功大賊,是飛黃騰達,還是庸碌一生,是健康成長,還是頹廢度日。這一切,你說是父母最為上心,還是社工?
為人父母者,沒有一個不想孩子像樣。為人父母者,對孩子也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子不教,父之過」幾時變成了「子不教,社工之過」?

為人父親者,對着電視機,跟兒子一起賭波,必定就是一件壞事了?為什麼不想一想,這是父子兩人之間難得的溝通。那個父親平日只管埋頭事業工作,很少跟兒子聊天,也不知道兒子有什麼興趣。那個兒子平日見到父親的時間不足,感覺陌生,還有點害怕。
不料世界盃一開場,父子倆發覺找到了一條溝通的管道,大家有着共同的興趣,於是對球賽各抒己見,順便一起賭賭波──那又是合法遊戲。經過這一段時間,父子感情與日俱增,父親知道了兒子的性情,兒子也明白了父親的辛苦。相比之下,賭波,又算得什麼了不起的「壞事」呢?
品性天生,所謂「教好」「教壞」,只是外界的一點誘因。人的成長,基本上還是靠自己,「誤入歧途」未必是「教壞」,「浪子回頭」也不是別人「教好」的功勞,根本就是內在品格的轉變。
人家家裏的事情,來求助了,插手便叫「協助」,要是沒有求助也主動插手,那叫「干涉」。整天欲「干涉」別人的人,就算懷了好意,在潛意識裏也不免將自己代入了「救世主」角色。從小處看,這是一種個人膨脹的表徵,由大處想,也是世界上許多邪惡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