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總理溫家寶前往非洲七國之行的第二站加納之前,在開羅召開記者會,否認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這番話,明顯是針對西方國家和非洲敏感的反殖人士的指控。但中國從非洲進口石油、礦石等自然資源逐年激增,中國貨也大量湧入非洲各國,已引起不少非洲民族主義者的戒懼,溫家寶的深情獨白,相信也難堵悠悠眾口。
從公布溫家寶訪問非洲的計劃那天起,外界已不斷質疑,中國在非洲擴張勢力應有不可告人之目的,甚至指摘中國推行新殖民主義。因此,溫家寶在記者會上,安排了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記者「剛巧」提出有關問題。
自稱曾是受害國
溫家寶對此回答,「『新殖民主義』這頂帽子絕對扣不到中國的頭上。從一八四○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遭受了大約一百一十年的殖民主義侵略。中華民族懂得殖民主義給人民帶來的苦痛……中國同非洲幾個國家有石油貿易,這些合作是公開的、透明的,也是正常的、互利的。」
站在中國立場,這答案情理兼備,也算得體;但對批評者而言,此話完全沒有說服力。沒錯,中國曾是殖民主義的受害國,但這跟現在會否進行新殖民主義,並沒必然關係。中國現在跟非洲的貿易方式,跟以前的英、法等殖民主義者,也沒甚麼不同。
經濟影響力漸大
所謂新殖民主義,是指以非武力手段,例如經濟控制其他國家。過去幾年,中國出口大量機電產品、生活用品到非洲,換取石油等礦產資源。中國公司也控制了礦場、森林等。從二○○○到○三年,中非貿易額增長逾倍,每年增長三成,非洲亦已取代中亞國家,成為中東之後中國第二大石油進口來源地。
另方面,大量中國商人湧入非洲,不但帶來技術、資金、商品,還把節省成本、靈活應變,以及行賄、欺詐等營商手法帶過去。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對非洲的經濟影響力確實愈來愈大,不少非洲國家正加深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當中不少獨裁和殘暴的非洲政權,也因出售自然資源給中國而得以維持。
理論上,中國在自由貿易的框架下與非洲貿易,不應受到責難。但飽受殖民主義之苦的非洲,對外國有意無意施加的影響和潛在控制能力,十分敏感。而且,中國貨價廉物美,廣受歡迎,擠壓了非洲國家的國際貿易生存空間,令非洲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益增非洲人對中國的仇視,自然以「掠奪非洲的自然資源」指摘中國。
經貿關係更密切
因此,南非工會主席瓦維將中國對非洲的貿易政策稱為「殖民主義」,因為中國只注重剝奪非洲的礦產和自然資源,而非協助建立非洲的工業;尼日利亞的武裝分子攻擊石油設施,警告中國人不要染指尼國的石油業;今年初,南非、贊比亞、尼日利亞等國都出現抵制中國貨運動,反華心態道出了中國的困局。
當然,目前中國在非洲的擴張還在起步階段,遠不能跟當年西方國家對非洲的全面支配和控制相提並論,「新殖民主義」還言過其實。但中非經貿關係將更密切,對非洲的經濟「入侵」將更突出,屆時中國在非洲的新殖民主義便會「鐵證如山」,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侵略的「罪證」,北京當局應及早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