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月份是蚊患滋生的最高峯時期,食物環境衞生署早前公布五月份白紋伊蚊活躍情況的誘蚊產卵指數平均高達10.3%,較4月的4.9%高一倍,其中青衣及粉嶺兩區更到達警戒級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昨日在轄下1,400個場地進行特別滅蚊行動,並呼籲市民提高警惕,清除積水杜絕蚊患。
食環署早前公布本港五月份的白紋伊蚊指數,以新界區為例,青衣及粉嶺最高,分別錄得36.5%及26%,青衣區錄得高企蚊患指數的地點為長康邨、青衣公園附近、下高灘及涌尾老屋村;粉嶺區則為華明路、欣盛苑對開山坡、馬屎埔及百和路。其中在青衣區放置的52個誘蚊產卵器中,有19個發現可引致登革熱的白紋伊蚊蟲卵,其中三個在青衣公園內發現。
康文署昨日動員約2,000名職員在轄下1,400個場地進行滅蚊行動,重點清除堵塞溝渠、池塘、樹洞、竹竿及花盆等容器內的積水,職員又在溝渠及草叢等地方噴射蚊油、蚊沙抑制孑孓滋生。
該署署理總康樂事務經理(靜態市容)孔得泉昨日參與青衣公園一次特別滅蚊行動時表示,為控制蚊患,該署在超過160個場地安裝了300多個蚊子誘捕器。
增聘流動滅蚊隊千六人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昨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的質詢指出,食環署今年額外增聘外判流動滅蚊隊約1,600人,以加強各區防蚊及控蚊工作。此外,該署延長分三期舉行的全港滅蚊運動,按照上月12日生效的《2006年公眾衞生及市政(修訂)條例》,食環署在香港出現蚊蟲危害健康時,可直接向法庭申請手令進入處所,立刻採取行動清除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