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推斷李澤楷賣資產的原因和預測他未來的部署,就要分析他以前做過的商業決定。時至今天,我們相信有兩大流派最能解釋他以往作過的決定。
第一個流派,就是覺得李澤楷是一個不折不扣、有遠見的資本家,不但有勇氣去投資最新的科技及潮流,還有極高的警覺性和沒有情意結。在這個情況之下,他屢次發現已經落重本投資的科技或潮流將前景黯淡的時候,便會第一時間將投資賣掉。這個流派可以稱為「英雄造時勢」流派。
第二個流派,亦是相對較令人信服的說法,就是覺得李澤楷是因天時、地利、人和,在香港由殖民地統治變成特區的特殊情況之下,擔當落實國家政策的角色。這個流派可稱為「時勢造英雄」流派。
財經資訊研究組嘗試從這兩個角度去推斷李澤楷的部署──
1.「英雄造時勢」角度
今次李澤楷賣固網和收費電視平台,是可能他覺得這兩個資產沒有前景,所以決定賣掉。從他賣StarTV、用盈科數碼動力的股票換取香港電訊的控制權、賣CSL等等的決定,今次賣資產絕對有迹可尋。他可能信奉資訊創作和發放要分家,而因資訊發放將在不久的將來可完全在互聯網進行,所以覺得資訊創作較值得投資。這也可以解釋李澤楷對收購《信報》的興趣。
2.「時勢造英雄」角度
今次電盈可能是想再次重施故技,對外宣布有「外國勢力」想購買可左右國防政策成敗的電訊資產,製造一個「掩護」給「政治正確」的團體去收購有關的電訊資產。今次澳洲麥格里就扮演了2000年新加坡電信的角色,而電盈就扮演英國大東,至於扮演當年盈科「白武士」的角色則可能是已經擁有兩成電盈股權的網通。李澤楷在這個分析之下,可以說是為國家負起犯眾憎的罪名,不過最終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