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不達意 - 吳靄儀

詞不達意 - 吳靄儀

據報,中文大學一項研究調查發現,香港學生對常用中文詞語的把握遜色於人,而且詞彙相當貧乏,以致有點詞不達意。這項研究將這個現象歸咎於香港學生受「廣東式詞彙」影響,產生混淆。我不完全同意。我覺得更根本的問題,在於這一代的年輕學子看書太少,而且沒有深究文字是否用得正確的習慣。
很簡單,我小時「廣東式詞彙」也是香港日常用的詞彙,但我上學的時代,學生看很多白話文的書籍,我們都習慣了口語(廣東話)跟寫出的文字(白話文)不同,習慣了把「廣東式詞彙」「繙譯」為白話文。同時,我們背誦的古文較多,還要學成語。老師上課,說文解字,每一個單字的字義都要分析清楚。明白了字的意義,弄錯詞語的機會自然減少。我們沒有中文語法的科目,不比英語要學文法,但一個字幾時是「動詞」、幾時是「名詞」或用作形容詞,那是一定要弄清楚的,不然文言文就讀不通了。

更重要的一個習慣是文字上不敢馬虎,有疑問的地方,習慣上總要問清楚、查清楚,所以書架上常有《詩詞曲語辭滙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一類書籍,逛書局時也留心一下,看到好的就買回來,以備參考。例如我老是覺得「強政勵治」這句話不妥,我就去查字典研究一翻。小學時學過「厲精圖治」,查字典重溫,是「盡力治理好國家」的意思,有出處的,但「強政」、「勵治」又怎回事呢?大概是一種強人手腕和強硬的政策,用嚴厲的態度治理香港的意思,可是這是「印象派」的詞語,「印象派」地聽,是禁不起分析的。香港學生就天天生活在這種詞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