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價格等同理論」(LawofOnePrice)。其原理很簡單,例如在兩個市場之中售賣同一件貨物,假設A市場的售價比B市場貴,那麼套戥者便會在B市場用較低價錢買入貨品,然後在A市場用較高價錢把貨物賣出,以賺取差價。這種高沽低買的手段,就叫做「套戥」。
套戥的結果,就是A市場的價格因為供應多了而下跌,而B市場的價格因為需求大了而上升,最終達至兩個市場的售價相若。套戥活動最終把兩個市場的價格拉向一致,這種理論,就叫做「價格等同理論」了。
引用上述例子,A市場就是內地A股市場,而B市場就是香港H股市場。以中國銀行(3988)為例,它的A股與H股的權益相若,只是交易貨幣不同,那麼按照價格等同理論,它們的市價應該相若。問題是,價值相若是已考慮到滙率不變這變數,如果滙率時常改變,會使到A股與H股的市場價格持續存在差異。
中港股市存阻隔
其次是,價格等同理論運作,是有賴於市場的機制效率,兩個市場必須互通,沒有阻隔。以滙控(005)為例,在香港、倫敦和紐約也有上市,雖然存在時差的問題,但把滙控在3地買賣的價格折換了滙率之後,其實是相若的。而A股與H股就更沒有時差的問題,理應關係就更密切。
問題是,A股與H股是兩個不同市場,原則上兩個市場是不能互通的──A股市場只限內地居民購買,外資不能隨便進入。這種市場阻隔,限制了套戥機制的運作,使到兩個市場的股價能夠存在差異。
這種情況過往亦發生在一些規模較小、同時在H股及A股上市的企業之上。但落在中行這樣龐大企業身上又如何?明天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