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人一直被外界批評無禮貌,例如喜歡在公眾地方大聲說話,做甚麼都爭先恐後,一項有關禮貌的調查發現,香港人的禮貌度在全球35個國家或地區中排行第25位,與泰國的曼谷及斯洛文尼亞的盧布亞那同分,雖超前競爭對手新加坡,但亦淪為尾十一位置。有學者認為,港人生活壓力大,是導致無禮貌表現原因之一。 記者:梁美寶、謝明明
負責今次調查的《讀者文摘》項目編輯黃淑玲昨於記者會上表示,有關調查在全球35個有該雜誌出版的國家及地區進行,以三項測試為指標,包括當地人會否為他人開門、在商店內購物時店員會否說多謝,以及在繁忙街上掉下文件,路人會否主動幫忙執拾等。
將情緒發洩別人身上
結果發現,香港在35個國家及地區中,位列第25位,但這已較其他華人地區表現佳,鄰近的台灣名列第28位,香港競爭對手新加坡只列第30位。調查又發現,40歲以下受測試的港人較有禮貌。位列調查首三名的禮貌城市分別是:美國的紐約,瑞士的蘇黎世及加拿大的多倫多。
浸會大學人文學課程主任文潔華在記者會上稱,許多華人地區均受傳統文化枷鎖限制,覺得長輩不可幫助後輩,令社會上較年長的人士較不願意幫助別人。
她又說,因為港人生活壓力大,會將情緒發洩於別人身上,「例如買嘢嘅時候會向售貨員發洩。」她認為,早前「巴士阿叔」陳乙東的表現非常無禮貌,是學生及社會最好的反面教材。
任職專業培訓工作的城中名人張瑪莉在同一場合上稱,是否願意幫助別人與衣着是否光鮮無關,有些上班一族因穿了西裝,不希望衣服被弄污,因此往往較不願意幫助別人。她對香港在調查中的排名感失望,建議港人要多展示笑容,不要執着一、兩句來自別人的批評。她指本港的德育培訓不足,應加強德育課程,讓港人注意禮貌的重要性。
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香灼璣承認,受到社會嘲諷風氣的影響,港人待人接物的態度近年有變差的趨勢,所以該委員會近年致力推廣社會融和的教育宣傳。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認為,受西方價值觀影響,時下年輕人對待他人時不拘小節,「佢哋講feel(感覺),覺得無需要就唔講(多謝)。」他指出,不少年輕人及學童都是家中獨子,家長過於關顧,部份又是由外傭照顧長大,以致忽視禮貌問題。
他批評,教統局不太重視品德教育,希望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及立法會議員以身作則,「大家唔應該互罵,應少啲刻薄,多點尊重。」
時裝名店職員態度惡劣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最近製作一套呼籲家長以身作則的宣傳片,該局發言人表示,局方很關注家庭教育,故每年也會製作類似的宣傳片。
本報記者昨日瀏覽多個外國旅遊網站,不少曾到香港旅遊的外國人留言盛讚香港是購物天堂,港人懂得說英語等,但大多數形容港人「rude(粗魯、無禮)」,有批評指時裝名店的職員態度惡劣,更有人在網站直指港人是一群「不守規則、推推撞撞的粗魯群眾」(unruly,pushy-rudecrow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