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濫種二萬棵紅樹反毀生態

大澳濫種二萬棵紅樹反毀生態

【本報訊】漁農自然護理署昨日起在大澳鹽田種植紅樹,以營造多樣性的濕地生態。該項計劃耗資約50萬元,種植約二萬棵樹。但此舉遭大澳綠色團體反對,認為政府種樹太濫,未能有利環境,反而破壞濕地生態平衡。

招潮蟹彈塗魚無空間

漁護署落實1991年「新機場總綱計劃」,在大澳種植紅樹林,以補償因為興建赤鱲角機場及大嶼山北岸的相關發展項目而被破壞的紅樹林。計劃種植的品種包括俗稱水筆仔的秋茄樹、俗稱桐花樹的蠟燭果、俗稱白骨壤的海欖雌,還有木欖。
致力維護大澳環境及文化的大澳文化博物館創辦人黃惠琼則批評漁護署弄巧反拙:「佢哋種嘅樹太多,多到成塊泥灘種滿晒,尤其是水筆仔,生得好快。咁樣搞法,啲招潮蟹同彈塗魚就會冇空間生存。」
漁護署發言人稱,選擇在大澳鹽田進行種植紅樹林的計劃,是因為該處並非天然濕地,但經改造後可適合紅樹生長,而且可提供種植的紅樹的範圍較大。在鹽田周圍亦長有赤鱲角及東涌原有的六種紅樹品種,此計劃的選址得到城市大學和科技大學生態研究報告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