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炎炎夏日,不少人都愛到海灘暢泳消暑,並盼曬得一身迷人的古銅色肌膚。但有皮膚科專科醫生指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對皮膚造成傷害,長遠會增加患上皮膚癌的風險,所以呼籲市民在享受戶外活動時應做足防曬措施,切忌在陽光下暴曬;並建議採用防曬系數SPF30及具有散汗功能的防曬產品,可達到最佳防曬效果和避免長出粉刺。 記者:郭美華
皮膚科專科醫生史泰祖昨日出席「親親太陽醒目曬」活動後稱,不少港人認為曬太陽對身體有益,但其實紫外線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可引致急性灼傷、水泡、脫皮和感染,長遠更會增加患上皮膚癌的風險。99至03年間約有2,900人患上皮膚癌,因曬太陽而出現後遺症的個案也有上升趨勢。
不能完全隔絕紫外線
大家在戶外活動時應做足防曬措施,但他強調即使防曬用品也不能完全隔絕對紫外線的吸收,所以塗抹防曬用品外,也應戴帽和穿長袖衣物保護皮膚。雖然曬太陽有助身體吸收維他命D,但維他命D也可從食物如魚和奶,以及營養補充劑等吸收。他並引述外國研究指遺傳性皮膚病患者即使終生不能曬太陽,但血液中維他命D的含量仍然正常。
他指出防曬系數SPF30的防曬產品,已可阻擋近95%的紫外線,而更高防曬系數產品,其效率只會高1-2%,卻反而會阻塞毛孔,阻礙排汗並造成粉刺。所以大家應選擇有散汗功能的防曬產品。
應選用混合性防曬品
市面上的防曬產品分化學性、物理性和兩者混合三種。史泰祖稱,應選擇兩者混合的防曬產品,「兩者混合可以互補長短,例如物理性不含化學成份,無咁易令人皮膚敏感,而化學性物質嘅顏色就係透明,唔似物理性物質搽咗之後會令皮膚過白。」
香港癌症基金會籌款委員會主席阮偉文昨在該活動上,提醒市民應避免在上午11時至下午4時期間暴曬;在外出前15分鐘塗料防曬用品;游泳時或流汗量較大人士需多次塗抹防曬品。該會日前推出防曬產品系列,產品收益的15%撥捐該會,以資助其屬下各項免費癌症支援服務。
香港天文台過去三年的資料顯示,03至05年的6至9月的122日內,約有100日錄得高達6級以上的紫外線指數,即為「高」暴曬級數的日子,更有近50天錄得11級以上的「極高」暴曬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