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外滙管理局官員透露,限制外資投資房地產的具體措施很快出爐。有消息稱,即將出台的四大新政策中,包括削減外資的稅務優惠、限制房產企業的外資比重和外債規模,以及在外滙管制上,區別對待非居民個人及法人,但外資買樓自住將不受限制。地產界人士稱,若落實新措施,將對地產發展商造成莫大打擊。
外滙局官員指出,雖然當前收緊信貸、限制發展商自有資金比重等政策已陸續推出,但如果不能控制外資大規模進入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投資過熱的情況仍無法降溫。據悉,限制外資炒樓的政策文件已在幾個部委聯簽階段,不久將正式出台。
資金湧京滬 宏調成效低
近年,由於外資的資金不斷湧向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導致中國的宏觀調控成效有限。早前外滙局上海市分局已規定,境外機構等超過8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非居民個人買樓,須向當局申請。
數據顯示,去年境外機構購買中國建築物的資金,保守估計達到272億元,但市場預期,實際投資在地產上的資金應超過上述數目。此外,去年內地發展商與外資合作的項目有2,119個,實際利用外資434億元。近日,外資如摩根士丹利還在趕搭尾班車,在上海一擲7.6億元買公寓。高盛早前亦以5.6億元買上海虹橋花苑酒店式公寓。
減稅務優惠 增外資成本
有地產人士對本報稱,減少稅務優惠,變相增加外資進入中國地產市場的成本,投資盈利減少,相信會打擊外資進入中國的意欲。現時外資進入內地房地產市場主要有三種方式,包括直接在內地開房產公司、收購境內著名發展商,以及直接收購內地物業,通過長期持有或轉售獲取利潤。
海外資本在內地的投資目標,大多是各大城市的高檔物業。海外發展商購入的土地,亦主要用作發展高級住宅。現在內地政策要限制大面積住宅的興建,令這些發展商十分困擾。
本報記者/北京《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