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天文學家霍金先訪香港,後進大陸,變成「中華第一金」。據警方掃黃組的前線朋友通報,這兩天在砵蘭街活捉到的北姑,其手袋裏發現的,除了唇膏、安全套,不再是甚麼余秋雨的名著《文化苦旅》了,而是中譯簡體版的《時間簡史》。春宵一「霍」值千金,霍金在中港引起的這場集體尖叫的閃光騷亂,史稱「世紀霍亂」。
在亢奮之中,毫不例外,總會有「文化人」保持清醒的獨立思考能力,跟進追問:人家前宗主國能出個霍金,我們香港可不可以也出個霍金?
英國有霍金,香港為什麼沒有,這就小孩沒娘、說來話長了。
首先,霍金是一位癱瘓的殘疾人士,香港殘疾人士就業有保障,只會讓他開電梯、接電話。霍金戴了一副高科技的眼鏡,要靠眼皮的跳動來傳譯語言。這一副職業特工隊式的家當,耗資一千五百萬,由英國政府和劍橋大學全力資助。香港的殘疾人士即使出一位霍金,他申請配給這副神奇傳譯器,社會福利署撥款,醫管局批核,教統局認可,要填幾多張表格,等幾多年才到手?
打造出來一個小霍金,先要講一點點「硬件」的「配套」:小孩家有一座天台,從小他爸爸買給他一副單管望遠鏡,讓他閒來無事,抬頭看看太空,這才漸漸「打造」這一座「天文學少年通識平台」。
然而一來香港的大廈都四五十層,天台重門深鎖,偶有保安巡邏;二來即使有一個天才橫溢的「旺角小霍金」,趁着家人眾人皆醉的圍看電視劇「火舞黃沙」大結局的當兒,提着一副自製的天文望遠鏡摸上天台,看見的也不是什麼獵戶座、天狼星,而是一片珠三角一體化污染的灰濛。香港出不了霍金,只有霍灰、霍塵、霍煙霞—因為天文台把大氣污染叫做煙霞。
地方小,人口多,旺角小霍金即使有劍橋大霍金少年時的通識好奇心,放學回家提着一副望遠鏡,左窺窺右望望,在砵蘭街這邊的客廳,看得到新填地街那邊的卧房那位按摩出火全套三百的哈爾濱妹事後洗浴清潔的「天體全景」,充滿着驚喜,他不但發現了百慕達神秘三角,把天文望遠鏡的度數校準一點,還看見了宇宙黑洞。香港怎會沒有小霍金?有,雖不知時間何時源起,但在翻版日本AV光碟的高科技教材輔助之下,對於每一個BB誕生的起點,一早就Locate和Identify得清清楚楚,香港的小霍金有的是,不要妄自菲薄,盲目崇洋,問題只如何協助他們「轉型」,開一個教改高峯會,慢慢諮詢諮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