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賺蝕本是平常事,可是上市公司以股東的資金去投資以致輸錢,而且所投資的公司更是主要股東董事旗下的其他業務,監管機構應否負上部份責任呢?現時的監管措施又是否足夠呢?今次,蘋果財經資訊研究組找來一間曾是基金愛股的精電國際(710),深入分析其管理層如何令股東輸錢。
精電國際主要從事設計、製造及銷售液晶顯示器及相關產品。根據2005年年報,精電國際的淨虧損為2.04億,較2004年錄得的淨利潤2.16億大相逕庭。單從數字推算,公司股東「一來一回」損失達4億之多!
來回計算蒸發4億元
本來,精電國際這間公司過往數年的業績尚算不俗,不過2005年突如其來的大幅虧蝕,加上前景未明,實在令股東大為失望。事實上,精電國際股價自從由現任大股東高振順入主後,雖然一度升上9.2元高位,但之後就算正值香港牛市最旺的幾季亦上升乏力,股價一路敗退。究竟公司出了甚麼問題?管理層又玩了甚麼把戲?
經過深入分析後,原來公司多項資產大幅減值,而這些減值於之前數年均沒有出現過,當中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及可供出售證券等,減值數額高達3.11億,而2004年的經營溢利亦只有2.49億,完全被資產減值所抵銷。我們就逐點為大家拆局,解開精電國際忽然出血之謎。
首先是固定資產方面,集團的土地、樓宇、廠房及設備等資產減值虧損達0.81億;無形資產,包括顯示器生產技術的專利權,亦減值了0.25億;至於商譽減值,與集團的生產經營遷出馬來西亞有關,錄得0.28億虧蝕。不過,最令人莫名其妙是可出售證券之資產減值,高達1.76億,佔總減值的57%。這是甚麼東西呢?其實這些證券屬於集團非流動資產的一部份,納入長線投資項目之內。
精電國際於2005年動用3.21億元購買此類證券,較2004年使用的0.93億,超出2.45倍。動用那麼多資金去投資,結果如何?過去2年,環球股市均有不俗的升幅,以恒指為例,都升近16%,而精電國際居然會投資失利,以為想進駐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之市場,便決定買入一間韓國OLED供應商的股票,有助日後業務發展。可惜管理層的投資眼光欠佳,連同相關之長線投資組合在內,令整個證券資產賬面蒸發了1.76億,而股民就要硬食這筆巨額損失。
投資關連公司嚴重虧蝕
眼光欠佳又豈止一次呢!據2005年年報所指,精電國際用了9000萬去投資於多家上市公司,與一名董事及主要股東擁有的上市公司之股權。換句話說,管理層動用股東的資金去投資有關連的公司,而且最終還要蝕了1500萬,豈不是對小股東雙重打擊?究竟這9000萬投資到那裏?精電從來沒有向任何人交代過。但見精電國際上年度的現金流出現2.51億之淨虧蝕,對比前年1.32億之淨增加,明顯是管理層嚴重失職,可是,股民又可以怎樣呢?
最令人覺得世途險惡者,是一眾財經「口水佬」仍然為精電歌功頌德,將有關的資產減值、撇賬及撥備視作為策略性之舉動,美化成目的是為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際上就是掩飾管理層過失。霸佔着輿論空間的民意的財經專家,可以將未來說得天花亂墜,就是偏偏看不見精電管理層的操守問題,如果不是功力不足、眼光不夠銳利,就是用心不良、對讀者不負責任。無論如何,投資者在這個情況下可以靠的只有自己。
政府為股民做了甚麼?
其實,一間對股東負責的上市公司,應該主動及詳細披露涉及主要股東的相關投資時,以免引起小股東不必要的猜測,對公司的投資不信任。當投資者不能有效地評估管理層的投資決定是否維護公司及股東的利益,甚至從年報中,也無從得知關連交易究竟涉及那一位董事、主要股東或那些上市公司,對小股東極為不利。
發生不愉快事件,最終受損的就是整個社會對市場的信心。監管機構偽善地高呼加強監察,可是此等損害小股東的權益之事卻仍俯拾皆是,我們是時候想想,究竟是否應該繼續盲目地信任監管機構,還是自求多福,多點研究理解還來得實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