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是赴海外留學後歸國人士的簡稱,因與「海龜」同音,開始是一種親切的表達,如今更多的是戲謔。之所以將近期沸沸揚揚的海歸偽造學歷、履歷問題,納入貪官的系列,不止是一批被揭發偽造海外學歷者斯文掃地的問題而已,更在於處罰這批以假學位換烏紗的海歸,往往被一撤了之,留下了太多法律和道德上的漏洞。
學歷造假炒魷了事
最新一宗涉及海歸學歷的疑案是同濟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楊杰,這位留日博士、留美博士後及教授的履歷,首先遭「學術界王海(以打擊假劣商品出名的民間人士)」方舟子提出質疑,最終,同濟大學將楊杰炒了魷魚,理由不是學歷問題,而是行政能力問題。
不過,要列個中國黃禹錫(南韓偽造科學成果的科學家)排行榜的話,楊杰的確上不了榜。那是另一類的問題,其中所涉及的利益分配問題,與這裏首先關注的學歷、履歷造假問題,有所不同。從四川大學,到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近兩年都有教授、副教授被揭發學術不端、偽造海外學歷及經歷,如美國的助理教授,回國時因「一時疏忽」填成教授,甚至終身教授。
事實上,早在1981年10月,中科院院士鄒承魯就提出了科研腐敗問題,呼籲警惕偽造學歷、濫用科研經費的問題。這位在1951年獲英國康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的海歸確有先見之明,準確預見了中國科學界20年後的醜陋現象。
大學掩飾免損聲譽
然而,時至今日,有關部門卻停留在以撤銷行政職務和學術頭銜代替所有懲罰的階段,未曾聽聞有誰被追回任職學術弼馬溫時的薪酬,遑論追究其中的法律責任。他們所在的大學、研究院往往還要替他們找出種種理由掩飾,說白了,無非是為了維護大學或研究院所謂的清譽。正因為成本低、一旦露餡後果一點也不嚴重,以致海歸愈來愈敢「拼搏」、造假的膽子與社會上的奸商一樣,愈來愈大。
(斯文掃地五之四)
李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