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講過現在的電影上映日期愈來愈短,票房成敗往往是取決在上映的頭七天,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當然有很多,除了是上星期講過家庭影音系統的進步,令觀眾減少了入戲院的興趣外,還有幾個業內的重要轉變。
以前日子好的時候,整個電影業的分工非常清楚仔細,投資、製作、發行、戲院。各個層面都由有經驗的人掌管,整個工業運作十分暢順,亦建立了完善的互相監察制度。投資者以邵氏、嘉禾等大公司為主,八十年代頭有新藝城,八十年代中有永盛,他們絕大部份是拍電影出身,熟悉電影,熱愛電影,懂得選擇有創意有潛質的劇本,長時間培育認真的有誠意的製作人。導演有人支持才會有機會拍戲。戲拍得好,自然有人搶着幫你發行。發行做得好,院商才有信心上片。一個完善運作的監察制度自自然然形成。
九十年代中,電影工業開始走下坡,戲院收入不足,入場人數不足的戲院紛紛關門。發行的沒有錢,宣傳上的花費可免則免。導演拍戲膽顫心驚,拍一部票房失敗的戲可能代表你導演生涯完結。傳統投資者離場,暴發戶拍戲,即食式的投資氣氛更強。
工業轉型當然無可避免,時代是向前走的,我們也不可能「時光倒流七十年」,整個循環的源頭是一個熱愛電影,有遠見的投資者。有源頭才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