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沒有卡拉OK、沒有電腦遊戲的年代,父母、祖父母及曾祖父母閒時有甚麼娛樂?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眾樂與獨樂」展覽,透過約300件珍藏,透視香港過去百多年主要大眾娛樂節目的轉變,展品包括古舊戲票、彩票、字花、鬥蟋蟀器具及多張珍貴歷史圖片,參觀者更可親身試玩抓豆袋及紙牌足球等懷舊小玩意。
《13點》漫畫風靡少女
展覽由即日起至明年2月26日舉行,內容包括傳統節慶、街頭娛樂、賽馬、足球、20世紀初至今遊樂場發展史、舊戲院、懷舊玩具及60年代風少女的《13點》漫畫等。其中一個50、60年代的活動人物廣告花牌,當時極為流行,原理是以電動摩打帶動紙紮人物活動,過往餅店會在節慶前把花牌放在店前招徠顧客,為節日增添氣氛。這些機械紙人偶製作極為精緻,可惜製作技術現已失傳。
展覽另一焦點是香港的賽馬發展,部份珍貴展品由香港賽馬博物館借出,包括有150年歷史、由英國購入的純銀鍍金1856年皇太后紀念盃獎杯、1975年的「皮亞士紀念盃」大彩票、1978年的賽馬日公眾席入場證及銅製馬票搖彩滾筒。
由群體變個人獨樂
資深馬評家衛炳垣表示,英國人在十九世紀中葉把賽馬活動引進香港,現存最早的賽馬紀錄是1845年在薄扶林舉行的賽事,1884年香港賽馬會成立,使賽馬活動更具規模和制度化。早期賽馬的馬匹為澳洲入口的劣種馬,全部不經檢疫來港,時至今日,香港對馬匹質素要求已愈來愈高。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副署長(文化)鍾嶺海表示,香港的大眾娛樂漸漸由群體參與演變成個人獨樂;由公餘消閒發展成商業消費;由真實的玩意變成虛擬遊戲;由需要特定的空間演變成不受空間限制,反映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博物館入場費為10元,逢周三免費入場,逢周二休館,查詢電話為2180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