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市場波動對沖基金非禍首

投資縱橫:市場波動對沖基金非禍首

環球金融市場資產價格過去一般時間大幅下挫,有指對沖基金是罪魁禍首,今天讓我們探討這個問題。
首先,筆者想弄清投資者對於對沖基金的一些觀念。不少投資者以為對沖基金之表現勝於傳統基金,必然是「神乎其技」或「使用茅招」,事實並非如此。對沖基金的高回報大都是由於「槓桿效應」,一個「安全的」對沖交易,扣除成本也許只有2%回報,以10倍槓桿進行,便有20%回報了。
有不少投資者誤以為對沖基金大都是賺錢的,那只是錯覺、錯誤的認識。其實每年倒閉的對沖基金並不少,金融風暴後的倒閉個案更多,投資者不知道這情況,是因為傳媒慣於報道對沖基金的影響力及高回報,故對沖基金的高回報其實是有「存在者的偏差」(SurvivorshipBias),即只計存在基金的回報,倒閉的基金不計算在內。

監管未能對症下藥

傳統基金在股災之後,倒閉的個案遠少於對沖基金,那是否意味傳統基金比對沖基金好得多呢?又不能這樣說。對沖基金結業,不一定因為輸到無法經營,很多時是「專業道德」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對沖基金是會與客戶攤分利潤的,一般在兩成以上,但大都有一個限制,就是資產值若不高於最初投資本金,不能與客戶分攤利潤,譬如說,客戶投資1億元,股災後只剩下5000萬元,翌年資產值升上8000萬元,由於少於1億元,該年的3000萬利潤便絲毫與對沖基金的管理人無關,於是乎,一些基金便會結束有關基金,另行籌組新基金,以求將來賺錢可以分賬。
對沖基金的風險很多,但最大風險則在「流通性風險」,原因很簡單,要做安全性甚高的對沖,只能在交易所內進行,否則,任何場外交易都會面對很大的信用風險及流通性風險,但交易所不能提供足夠的深度與闊度予大量的度身訂做結構性產品需求者,故對沖基金很倚賴場外交易,一旦市場發生巨變,對沖基金的流通性風險便會大增,為市場帶來巨大的沽壓,股災便會因而更易產生。
市場要求加強監管對沖基金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求的東西都未能對症下藥,一些關鍵的亦不容易辦到。對沖基金的「成功之道」在於「策略加槓桿」,要加強對沖基金的披露,必在於此兩點,若如是,對沖基金便會處於很不利的位置,很容易被人挾倉,還有誰來做對沖基金呢?對沖基金於市場的風險並非不能理順,但決不是以現時的建議模式。近期金融市場的波動很大程度受對沖基金活動影響,但不能就說成是他們的責任。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