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讀香港老牌英文報章,拜讀一位讀者致編輯的信,題為「BringBackTechnology」,該位讀者原來投訴老牌英文報的TechnologyPost「縮版」,成為了財經版的「夾心」,篇幅較前大減。筆者不禁慨歎,該英文報TechnologyPost乃本港報章最早期出現的科技版之一,具一定江湖地位,曾是不少IT人每周必讀的精神食糧。
另一份同樣有十多年歷史的老牌中文財經報的科技版,也於年前大幅「瘦身」,差不多全變為外間約稿,每天的版面亦剩下半版,淪為上半版副刊的附庸──每天被人物專訪、醫療和教育版「騎」著。
本港科技行業乏創意
本地報章的科技版沒落,與科技企業廣告縮皮及網上資訊愈來愈多有關,市場上也有專攻科技產品及訊息的刊物,令一般報章的科技版面也變得可有可無。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香港沒有一個以創意和知識為本的科技行業,也缺乏一班渴求本地科技新聞訊息的讀者受眾。
不過,從新聞角度而言,其實與科技相關的消息愈來愈多,只不過現在已融入了社會新聞和財經新聞的版面內。筆者這個欄目寫了6年,題材不絕,可見有關傳訊與科技的新聞題材相當豐富。
其實,香港有着背靠中國之優勢,衝出本地進軍祖國市場是公認的出路。可惜傳媒、廣播和電訊等與通訊有關的行業,在國內仍遇上地雷重重,受種種法規所限,非國內企業根本難以大展拳腳;且別說是香港企業,就算是財雄勢大的跨國傳媒集團也望門興歎。梅鐸新聞集團有份的鳳凰衛視搞了多年,仍然衝不破中國法規鐵籠,上周更要出售兩成股權予中移動母公司,有着投降的況味。相反,中資大舉進入本港傳訊市場,中移動收購萬眾電話後,也成為在港有覆蓋的鳳凰衛視的策略性股東,另一間電視台亞洲電視早前也引入中信國安為策略股東。
進軍內地阻力重重
香港市場小,本地傳媒進軍大陸又佔不了甜頭;就算能在內地立足,香港傳媒工作者對內地讀者和觀眾口味的認知也比不上地頭蟲;相比科技版的衰落只是一個大環境的一段小插曲。如果我們下一代要求的只是「非禮選舉」或「巴士阿叔」之類的內容,將來還會有不少新聞版面被市場淘汰。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