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 梁建楓(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團長)

答案 - 梁建楓(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團長)

說到人與人之間的個性教育,亞洲社會很注重謙虛和禮讓。但好像很少教導學生們如何去公開地展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及與別人相比時突顯自己的特色。因此當你問一個想去比賽的學生他的原因時,如果他的答案是「去拿個冠軍」,他一定會被認為狂妄自大,目中無人。所以通常的答案都會是「去拿一點經驗」。
就是我上面那句問題的答案不符合我老師的意思,我在美國求學的第一年,都沒法去嘗試任何的音樂比賽。當我拿着比賽的報名表,去請我那位猶太俄裔的老師簽名時,他就問「你為什麼想去比這個賽?你覺得你會得到什麼名次?」我當然是很謙卑地表示自己見得世面太少,希望去開開眼界,拿點經驗……話未講完,報名表已被撕成碎片,所得到的答案是「你在各方面都還沒準備好!」

過了一陣子,我又拿了一張比賽的報名表,這次我覺得我聰明了,我的答案是「我應該至少會得個名次!」報名表又被撕成碎片。又過了一陣子,這次我挺起胸膛地說「至少入三甲,更有望第二名,說不定還會碰個第一名!」結果,下場又是一樣。
快一年了,我又遞給他一張比賽的報名表,這次我很冷峻及灑脫地只說了一句話「請幫這個比賽的冠軍簽個名吧!」他才語重心長的表示,如果我沒有把我的目標定到最高,連說出來的勇氣都沒有,如何能出去與全球的參賽者競爭呢?當我有最高的目標,在準備時的付出、對自己的要求、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個人的心智和氣質,都會和平常不一樣,並且能發揮到最高的水準。
結果那個比賽我連三甲都沒入。但叫自己冠軍的那句話之後又說過很多次,每次感覺真的很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