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來,旅居香港的台灣作家龍應台,以其過客身份,採用她的深層文化觀點,替「已經給金錢和工作壓力壓得迷失、凡事未解決的香港人」發掘許多「喔,原來香港仍然有這麼多古舊、值得保存的文化寶藏」,替每天營營役役、煩躁的港人,帶來多一分的思想空間。
龍應台最近的一篇文章「誰的添馬艦──我看香港文化主體性」,提到添馬艦的有趣歷史,她問十個香港人,十個香港人都答不出添馬艦名字由來。添馬艦是一艘英國海軍軍艦,1897年後,留駐維多利亞港,乃駐港海軍的主力艦。在1941年日軍入侵的香港保衞戰中,英軍退守,港府為免港口內的船隻為日軍所用,炸沉了添馬艦。
戰後,港府打撈添馬艦,一部份撈上來的木板,據說就做了聖約翰座堂的大門。龍應台文章這樣寫:「沉沒水底的戰爭殘骸,竟然轉化為仰望天空的的宗教情操」。
填補曾特首的自卑感
添馬艦有其血和淚的歷史。但是我們「虔誠天主教徒的曾特首」,除了出席崇信風水養金魚、出席非聖彌撒外,要在中環最後一塊寶地,建築他任內流芳百世的「世界級建築物」,以填補他「強政勵治」背後的自卑感。
龍應台問了五個市民應問、未解決(政府未答)的問題(請找龍的原文),她以一個旁觀者,感覺在這個剛剛興起的辯論裏,最覺不可思議的是,這麼重大的、影響城市景觀和生態結構的工程案件,竟然可以如此輕易地「過關」。換了在如果是在紐約,倫敦,柏林,東京,甚至港人挺瞧不起的台北,添馬艦有太多問題會讓人大喊「未解決」,要窮追猛打。
龍應台有所不知(可能已經看到),台灣的報紙可以各有立場、各自吹捧自己的政黨,空間仍是百花齊放,全民仍可亂講,香港傳媒這三年已經由諸子百家,統一歸順為「專執政府高層口水尾的聽話小乖乖」!所以你只會在報上,看到親政府的傳媒喉舌,大力鼓吹添馬艦要趕快上馬,反擊公民黨、環保團體對添馬艦種種的質疑,並指為「刁難政府」。至於質疑添馬艦工程的報道,只會小篇幅處之。
筆者三個禮拜前提過,曾蔭權快速決定興建添馬艦背後隱藏許多個人私心,並拿這個五十二億工程(納稅人,這是你們的錢啊!)當作與政黨和財團交易的政治派籌。
內荏厲色谷上馬輿論
兩周前筆者提出,曾蔭權誤導市民,暗示有七成人支持興建添馬艦,其實政府中央政策組的內部問卷調查,當時顯示只有四成人支持建添馬艦。其後南華早報的獨立調查證明這點。
其實政府內部就興建添馬艦定期進行調查,曾蔭權政府一直欺瞞的是今年拍板興建前,反對興建添馬艦的市民,一直多於贊成興建的市民,並超過五成,當局不敢公布這些數字,一邊製造「世界級」、「地標」的偉大話語來迷惑人心,一邊發動親報紙製造支持輿論。
上周中策組的內部調查多問了一條問題「你是否贊成押後興建添馬艦」,結果超過五成人贊成押後,贊成興建的人卻持續下跌。周五這52億撥款將在財委會正式審議,政府雖然與政黨交易成功,勝券在握,但是內部調查始終令他們心虛,
近期發動「支持興建添馬輿論」是內荏厲色的表現。
聰明的納稅人與選民,曾經回答問卷的市民,記下周五立法會議員在財委會的投票,有助你們○八年立法會選舉的時候,作出英明的抉擇。